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18章 国产密码设备研制启动(第2页)

 

二、继电器的逻辑战争

 

5 月 25 日,团队在运算速度上遭遇滑铁卢。进口密码机的电子管移位寄存器速度达 10khz,而国产设备因继电器触点抖动,速度仅 1khz,加密一份 200 字电文需要 8 分钟。小陈带着老王钻进堆满旧电台的仓库,偶然发现 1953 年缴获的日军 “九七式” 密码机 —— 其凸轮式机械加密装置虽落后,却能稳定输出 0.5khz 的密钥流。

 

“机械结构的稳定性,或许能补电子电路的短板。” 小陈在绘图板上画出 “机电耦合” 方案:用机械凸轮控制继电器矩阵的通断,既保留电子电路的灵活性,又利用机械结构的定时精度。这个跨界设计让老王眼睛一亮,他带着徒弟们在钳工房打造凸轮模具,用游标卡尺将凸轮轮廓误差控制在 0.02 毫米以内 —— 这是他当年修造枪支时练就的绝技。

 

三、算法里的降维打击

 

芯片集成度低倒逼算法优化。小陈发现,进口设备采用的 “三重置换加密” 在国产硬件上难以实现,便带着团队重新推导加密算法。在黑板上,他用粉笔写下自创的 “双重混淆算法”:将复杂的矩阵运算简化为模 256 加法与循环移位的组合,运算步骤从 12 步减至 5 步,却通过增加 “密钥动态偏移量” 保持安全性。

 

“就像用步枪打出机关枪的射速。” 小张比喻道。但在验证时,算法的抗差分分析能力不足,小陈连续三天泡在资料室,从《孙子兵法》“虚实篇” 获得灵感:在密钥中加入随机干扰位,让每个加密步骤的混淆参数动态变化。这个 “虚晃一枪” 的设计,让算法在国产硬件上的运行速度提升 3 倍,同时将破解难度提高两个数量级。

 

四、电路板上的散热革命

 

6 月,设备原型机进入高温测试,却因元件密集导致散热不良,三极管在 50c时集体 “罢工”。小陈盯着发烫的电路板,突然想起在哈尔滨看到的俄式暖气管道 —— 利用金属导热片分散热量。他带着团队用紫铜片制作散热基板,将其嵌入电路板夹层,并用棉线蘸取变压器油浸润散热片,利用毛细作用增强散热,这个土法改良让元件温度下降 15c。

 

更棘手的是密钥转盘的同心度问题。老王在调试时发现,转盘旋转时的轴向跳动导致密钥错位,他借鉴钟表擒纵轮的设计,在转盘轴上增加了一个黄铜制的 “防跳片”,并手工打磨转盘轴承,直到转盘转动时听不到一丝杂音 —— 这个工艺后来成为国产密码设备的核心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