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通信网络城乡均衡发展规划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9 月的贵州黔东南山区,晨雾笼罩着散落的吊脚楼,23 岁的苗族少女小芳背着竹篓穿过青石板路,手中的煤油灯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摇曳。镜头转向山梁上的测绘小组,规划师老周踩着露水草鞋,用竹竿丈量海拔高度,帆布包上 “邮电部城乡通信规划组” 的红色字样已被雨水冲淡。山脚下,牛车拉着简易通信设备缓缓前行,车轮碾过的泥路上,清晰可见 “1960 年通信建设” 的木牌倒在杂草中。字幕浮现:1960 年深秋,当城市的拨号电话已能连通千里,中国农村的通信网络却像被群山隔断的溪流。老周带领规划组背着经纬仪和算盘,在梯田与山寨间寻找信号的 “毛细血管”,用煤油灯照亮测绘图纸,以火柴梗模拟天线角度 —— 那些被露水打湿的选址报告、与村民反复沟通的方言记录,终将在山坳里竖起的木杆天线中,编织起城乡通信的第一张均衡之网。”
1960 年 9 月 5 日,邮电部大楼的测绘室里,46 岁的老周将《1959 年全国通信覆盖率统计表》铺在拼合的木板桌上,深紫色的 “农村通信盲区” 几乎覆盖了西南、西北的大片区域。“甘肃定西,1.2 万平方公里没有一座邮电所;贵州从江,村民靠火塘炊烟传递讯息。” 他用红笔在地图上圈出 137 个重点村寨,抬头望向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助手小陈,“我们不是在规划线路,是在给这些地方装‘千里眼’‘顺风耳’。”
一、山路上的测绘经
根据《1960 年城乡通信规划档案》(档案编号 ydB-Ch-1960-09-01),规划组首站抵达云南哀牢山区。老周发现,传统的 “山顶建基站” 理论在喀斯特地貌中失效 —— 环形山形成的信号阴影区,让 30% 的村寨处于覆盖边缘。他带着团队在海拔 2000 米的哈尼族村寨住了 17 天,用竹筒接雨水调试简易信号发生器,发现 “山腰台地 + 定向天线” 的组合能覆盖更多聚落,这个发现被记在老周磨破的牛皮笔记本第 47 页,旁边画着哈尼族蘑菇房与天线的简笔对照图。
在广西大瑶山,测绘员小李背着 30 公斤的经纬仪摔断了三脚架,老周没有责备,而是带着大家用毛竹和藤条自制支架,在支架上刻下 “1960.9.15 大瑶山 2 号点” 的字样。当简易支架撑着经纬仪对准北斗星,他突然想起 1953 年在朝鲜战场用步枪瞄准镜测绘通信线路的场景 —— 同样的野外作业,同样需要因地制宜的智慧。
二、火塘边的需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