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24章 国际通信技术封锁下的突破(第3页)

 

六、探针台下的破晓

 

1961 年 6 月 10 日,“长江 - 1 型” 芯片迎来终极测试。老吴亲自将芯片插入载波机测试平台,当示波器显示出 10mhz 的稳定放大信号,失真度仅 1.2%,超过进口芯片的 1.5% 指标,团队成员们互相看着对方沾满酸液和金属粉末的白大褂,眼中泛起泪光。小李突然发现,老吴的鬓角不知何时添了几缕白发,而他自己的记录本上,“第 217 次失败” 的记录还清晰可见。

 

在成果鉴定会上,老吴展示了芯片的核心工艺 —— 手工雕刻的掩膜版和自制的离子注入装置,这些看似简陋的工具却创造了奇迹:芯片集成度达每平方毫米 28 个晶体管,工作频率突破 15mhz,完全满足短波通信需求。鉴定委员会成员、从美国归来的老专家钱工红了眼眶:“当年我在加州理工,以为国内至少需要十年,没想到你们用算盘和刻刀做到了。”

 

七、金属壳里的中国芯

 

1961 年 8 月,《通信芯片自主研发成果报告》(档案编号 xt-kf-1961-08-15)正式提交,老吴团队总结的 “沟槽隔离工艺”“镓膜引导注入法” 等 7 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机密。首批生产的 500 片 “长江 - 1 型” 芯片,被装入刻有 “1961” 字样的金属外壳,发往全国 17 个通信设备厂。

 

在上海无线电厂的装机现场,老吴看着芯片被焊接到载波机电路板上,想起三年前在苏联专家撤离时看到的场景:对方曾指着仓库里的进口芯片说 “你们离不开这些”。而此刻,国产芯片发出的高频信号正穿透层层云层,将 “中国芯” 的稳定波形传向远方。他的笔记本里,夹着一片失败的硅片残片,上面的划痕和斑点清晰可见 —— 这是团队走过的每一步艰辛的见证。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61 年通信芯片研发档案》、老吴(吴稼先,原上海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工作日记及 41 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沟槽隔离工艺、镓膜引导技术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芯片自主研发史(1950-1960)》(档案编号 xt-kf-1961-09-11)。测试数据、成果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技术文件,确保每个技术突破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