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33章 高原通信基站抗寒技术攻坚(第2页)

 

二、合金钢的破冰之旅

 

12 月 15 日,材料组从鞍山钢铁厂送来的 7 种合金钢在低温冲击试验中全部开裂。小林蹲在液氮罐旁,用放大镜观察断口,发现晶界处有细微的冰渍 —— 高原空气中的水汽在金属缝隙间冻结,形成应力集中点。“得让金属学会‘呼吸’。” 他想起在故宫看到的青铜器防锈处理,提出在合金中加入 0.3% 的稀土元素铈,形成 “晶界屏障”。

 

首次熔炼试验在西宁钢厂的小高炉展开,小林守着 1500c的铁水,看铈块融化时腾起的白烟。当铸出的合金钢试样在 - 40c环境中承受 1000 次冲击未开裂,他的棉手套已被炉灰染成黑色,而炼钢师傅们发现,这个年轻工程师能准确说出每种合金成分的原子序数。

 

三、保温层的气泡战争

 

更棘手的是设备舱的保温设计。进口的玻璃棉保温层在高原强风中失效,小林用红外热像仪扫描,发现缝隙处的热流失率达 40%。他带着队员们采集高原的雪样,发现雪花的六边形结构能有效阻隔冷气,于是与兰州保温材料厂合作,研制出 “蜂窝状泡沫镁保温板”,每个 0.5 毫米的气泡都经过低温发泡试验。

 

在五道梁基站实地测试时,保温板的接缝处仍出现结冰。小林趴在设备舱顶,任风雪灌进领口,用冻僵的手涂抹自制的硅橡胶密封剂 —— 原料来自当地牧民修补皮靴的树胶。当密封剂在 - 30c环境中保持弹性,他发现自己的工装裤已冻成硬壳,只能贴着暖水袋在观测站过夜。

 

四、发电机的心跳复苏

 

12 月 25 日,柴油发电机在 - 35c环境中无法启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小林拆开喷油嘴,发现柴油的蜡质析出堵塞油路,而进口的抗凝剂在高原效果减半。他想起在青海湖边看到的湟鱼洄游 —— 生物能适应极端环境,机器也能。带着这个信念,他在柴油中加入 0.5% 的甲醇,降低凝固点的同时,在油箱外缠绕电热丝,通过蓄电池间歇供电维持油温。

 

首次启动试验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进行,小林握着摇把的手几乎失去知觉,当发电机在第 17 次摇动后发出轰鸣,守在旁边的藏族司机师傅用生硬的汉语说:“比牦牛喘气还结实。” 这句话让连续熬夜的小林笑出了眼泪,却不敢让泪水在脸上结冰。

 

五、极夜里的参数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