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33章 高原通信基站抗寒技术攻坚(第3页)

 

1 月,团队迎来最严峻的考验:连续 15 天的极夜让太阳能板失效,基站转入全柴油供电模式。小林在值班室的煤油灯下计算功耗,发现加热系统占总能耗的 60%,而蓄电池续航仅能维持 48 小时。他果断修改控制逻辑,将加热功率与设备负载动态绑定:当无信号传输时,加热温度从 20c降至 10c,这个调整让续航延长至 72 小时,却需要每小时人工记录 23 个设备参数。

 

在给总部的电报中,小林写道:“我们不是在和温度战斗,是在和每个 0.1c的温差谈判。” 这句话后来成为抗寒团队的口号,被刻在每个基站的铜牌上。

 

六、昆仑山巅的通信灯塔

 

1970 年 5 月,《高原通信基站抗寒技术报告》(档案编号 gy-kh-1970-05-15)显示,新型基站在 - 35c环境下的平均无故障时间从 2 小时提升至 120 小时,合金钢部件的低温冲击韧性提高 3 倍,保温系统热流失率降至 5%。小林团队总结的 “稀土合金钢配方”“动态热管理系统”“蜂窝保温工艺” 等 9 项成果,被列为高原通信建设的核心技术。

 

在唐古拉山口的基站落成仪式上,小林抚摸着设备舱外的铭牌,上面刻着 “1970.5 小林及全体攻坚队员”。当第一束信号穿越昆仑山脉,他想起半年前在西宁看到的场景:一位藏族老阿妈对着故障的电话机流泪,因为无法得知在格尔木打工的儿子是否平安。而此刻,稳定的信号正通过他们亲手打造的基站,将千万个家庭的牵挂连成片。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通信建设集团档案馆藏《1969-1970 年高原通信抗寒攻关档案》、小林(林致远,原西宁通信技术研究所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56 位参与攻坚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稀土合金钢配方、蜂窝保温板工艺细节等,源自《青藏高原通信工程技术史(1960-1970)》(档案编号 gy-kh-1970-06-11)。测试数据、技术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抗寒技术攻坚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