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35章 邮电系统数据中心雏形建设(第2页)

 

团队设计的 “立体机柜” 方案应运而生:将 30 台主机分三层吊装,每层留出 20 厘米散热通道,地面铺设架空地板,暗藏的通风管道连接至外墙的百叶窗。为解决国产设备散热差的问题,小王借鉴故宫琉璃瓦的通风原理,在屋顶开设 12 个倒梯形出风口,利用热压效应形成自然对流,这个设计让机房温度比苏联方案低 3c。

 

三、电力保障的昼夜博弈

 

电力组遭遇的挑战更为严峻。北京电网的不稳定让 “红旗 - 3 型” 多次因电压波动死机,老周在配电室发现,1959 年安装的变压器容量仅 200kvA,而数据中心满负荷运转需要 500kvA。“就像用细水管供大水缸,” 电工老张拍着生锈的配电柜,“得准备备用水源。”

 

他们从石景山钢铁厂拆借了两台退役的柴油发电机,改装后作为备用电源,同时在机房角落放置 24 组铅酸蓄电池,形成 “市电 - 油机 - 蓄电池” 三级保障。首次全负荷测试时,发电机因燃油标号不符熄火,老张连夜骑车往返 30 公里,从机场油库求得符合标准的航空煤油,当设备在暴雨夜连续运行 8 小时未中断,他的工作服已被柴油浸透。

 

四、散热系统的土洋结合

 

7 月,机房散热进入实测阶段。国产电子管的发热量大得超乎预期,试运行三天后,主机房温度飙升至 35c,超过设备安全阈值 5c。老周盯着温度计,突然想起在新疆看到的坎儿井 —— 利用地下风道输送冷空气。他带领团队在机房地下挖设 1.5 米深的通风隧道,入口加装自制的 “水幕降温装置”:用竹帘和喷雾器模拟人工降雨,将室外 35c的热气降至 25c再引入机房。

 

这个 “土法空调” 遭遇技术组的质疑:“竹帘会滋生霉菌!” 小王带着显微镜观察,发现经紫外线灯照射的竹帘能抑制细菌,同时在隧道内壁铺设青砖 —— 这种传统建材的热惰性让温度波动控制在 ±1c。当苏联专家参观时,看着隧道里凝结的水珠惊叹:“你们用长城的青砖,筑起了数据的护城河。”

 

五、数据流程的暗线重构

 

8 月,老周在香港购得的二手穿孔卡片分拣机到货,却因电压标准不同无法启动。他带着团队拆解设备,发现美国的 110v 电机与中国的 220v 电网不兼容,于是设计了 “磁饱和稳压器”,用废旧变压器铁芯和漆包线绕制,这个在路灯维修站诞生的装置,让分拣机的卡纸率从 30% 降至 5%。

 

更关键的是数据流程的优化。老周借鉴邮政分拣的 “邮政编码” 思路,在数据中心推行 “报文路由标签” 制度,每个电报数据附加 6 位路由码,由自制的光电阅读器识别,这个创新让报文转接效率提升 60%,而灵感正来自他在王府井邮局观察到的信件分拣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