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35章 邮电系统数据中心雏形建设(第3页)

 

六、试运行的冰火考验

 

10 月,数据中心迎来首次寒潮考验。当室外温度降至 - 10c,通风隧道的水幕装置结冰,导致冷空气断供。老周立即启动 “热风循环预案”:将发电机的废热通过管道引入隧道,同时在出风口加装电动百叶窗,这个应急方案让机房温度稳定在 20c,却让发电机的油耗增加 20%。

 

“就像给数据中心穿棉袄,” 老周在调试日志中写道,“每个参数都是冷暖的平衡。” 当春节前的电报高峰到来,数据中心日均处理量达 120 万份,比原计划超出 20%,而设备故障率始终控制在 0.3% 以内,这个成绩让参与试运行的报务员们惊叹:“以前手工分拣要三天,现在机器半天就跑完了。”

 

七、雏形初现的历史坐标

 

1971 年 1 月,《邮电数据中心一期工程报告》(档案编号 ydB-sj-1971-01-15)显示,数据中心采用 “国产核心 + 进口辅助” 的设备架构,创新的立体机房布局节省空间 30%,三级电力保障系统让设备连续运行时间达 1000 小时,散热方案使电子管寿命延长 40%。老周团队总结的 “兼容设备代码转换技术”“立体机房散热工艺” 等 7 项成果,被列为邮电系统数据处理的行业标准。

 

在竣工仪式上,老周指着机房外墙的青砖:“这些砖来自 1958 年大炼钢铁时的废弃窑厂,现在它们护着比钢铁更重要的数据。” 当第一份通过数据中心转接的国际电报从北京发往莫斯科,机房里的电子管发出稳定的嗡鸣,与窗外的长安街车流声交织,成为一个时代数据处理的背景音。而那些曾在图纸上反复修改的机房布局、在废品站淘来的设备零件、在寒冬深夜调试的散热系统,终将在历史的技术长河中,标注出中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第一个坐标点。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档案馆藏《1970 年数据中心筹建档案》、老周(周明远,原邮电部数据中心项目负责人)工作日记及 48 位参与建设的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立体机房设计、磁饱和稳压器工艺细节等,源自《中国数据中心发展史(1950-1970)》(档案编号 ydB-sj-1971-03-11)。测试数据、工程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建设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