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密码学与量子理论的早期探索(第2页)
赵老用毛笔在宣纸上画出量子密钥分发的雏形:发送方制备偏振光子,接收方随机选择测量基,不一致的测量会留下痕迹。这个后来被称为 “BB84” 的早期构想,在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中初具模型,却因无法验证而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盖革计数器的噪声密码
实验组的困境更为现实:没有光子源,就用氡气衰变产生的 α 粒子模拟量子态;没有探测器,就改装盖革计数器记录粒子轨迹。小吴在铅室里架设云室,用酒精蒸汽显示粒子路径,发现 α 粒子的衰变方向具有天然随机性 —— 这正是理想的密钥源。
“每个衰变事件都是一个量子比特。” 他在实验日志中写道,防护手套上的铅粉落在纸页,将 “量子比特” 四个字染成灰色。当盖革计数器在 1 小时内记录到 237 个衰变事件,团队首次获得具有量子特性的随机数序列,尽管噪声干扰让有效数据率仅 30%,却让赵老眼中泛起微光。
四、黑板上的门电路革命
10 月,小吴在黑板上画出首个量子门电路模型,用继电器模拟量子非门:当电流通过线圈,继电器吸合代表量子态翻转。这个机械装置在通电测试时发出嘈杂的 “咔嗒” 声,却成功实现了单量子态的 not 操作。赵老摸着发烫的继电器,想起 1953 年在朝鲜用继电器组装密码机的经历:“当年用继电器拼出置换表,现在用它叩开量子门。”
但多量子比特纠缠始终无法实现。小吴尝试用耦合继电器模拟纠缠态,却发现机械联动的误差超过量子相干性要求。他盯着继电器的金属触点,突然想起在安徽老家看到的提线木偶:“每个量子比特就像木偶的关节,纠缠就是看不见的提线。” 这个比喻让团队意识到,纠缠需要更精准的量子态制备,而不是机械模拟。
五、保密电话里的量子对话
11 月,赵老申请启用军用保密电话,与上海复旦大学的量子物理专家老陈展开跨城研讨。当载波电流声中传来 “叠加态制备需要低温环境” 的建议,小吴立即联想到北京电子管厂的液氮罐:“把电子管浸泡在液氮里,或许能观测到量子隧穿效应。”
这个大胆的想法在电子管实验室落地:将国产 “曙光 - 2 型” 电子管置于 - 196c的液氮中,观测其量子隧穿电流。当示波器显示出稳定的隧穿波形,小吴的棉手套已被液氮冻硬,而赵老在观测记录上画下第一个量子态制备装置的草图,标注 “低温下的电子管即是天然的量子发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