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密码学与量子理论的早期探索(第3页)
六、困境中的模型构建
12 月,团队完成《量子加密基础模型报告》,提出 “基于量子态叠加的密钥分发协议”,核心是利用光子偏振态的不可克隆性实现保密通信。尽管没有实际光子源,模型通过盖革计数器数据和理论推导,证明了 “窃听必然改变量子态” 的核心逻辑。
在模型验证会上,小吴展示了用算盘算出的窃听影响数据:“当窃听者测量量子态,接收方的误码率会从 0.5% 升至 12%,这就是天然的窃听警报。” 赵老指着报告中的 “量子信道” 章节:“我们没有真正的量子信道,但在理论上,已经画出了信道的轮廓。”
七、历史迷雾中的坐标
1971 年 1 月,《量子密码早期探索总结报告》(档案编号 LL-mmj-1971-01-15)正式入档,其中 “量子态密钥不可克隆性”“测量导致态坍缩的保密机制” 等 4 项理论成果,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赵老在报告结语中写道:“我们用算盘和继电器,在量子理论与密码学之间架起了第一座木桥,尽管它还经不起现实的风浪,但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在保密局的陈列室里,至今保存着小吴的实验记录本,第 47 页贴着盖革计数器的打印纸带,旁边是赵老的批注:“噪声是量子的语言,而我们正在学习这种语言。” 而在国际学术界尚未注意到的东方,这群用算盘演算波函数、用继电器模拟量子门的科研人员,已经在历史的量子迷雾中,留下了中国量子密码研究的第一组脚印。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保密局档案馆藏《1970 年量子密码探索档案》、赵老(赵永年,原保密局密码学首席专家)工作日记、小吴(吴建平,原保密局量子密码组助理研究员)实验记录本及 17 位参与探索的学者访谈实录整理。量子门电路设计、低温电子管实验细节等,源自《中国量子密码理论早期发展史(1950-1970)》(档案编号 LL-mmj-1971-03-11)。理论推导数据、总结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探索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