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40章 电子干扰与反制升级

卷首语

 

“画面:1971 年 10 月的厦门云顶岩监听站,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潮气扑打在锈迹斑斑的铁皮窗上,42 岁的电子工程师老杨戴着防静电手套,用镊子夹起芝麻大小的电容,在 100 倍显微镜下观察引脚焊点 —— 这是第 17 次因焊点氧化导致抗干扰模块失效。他的工作台铺着 1969 年的《台海电子干扰波形图》,图上密集的锯齿状曲线记录着国民党军队的 “海啸” 干扰信号,旁边散落着被高频信号击穿的晶体管残骸,在日光灯下泛着焦黑的光泽。字幕浮现:1971 年深秋,当台湾海峡的电磁空间硝烟弥漫,一群穿着蓝布工装的电子工程师在示波器与频谱仪之间构筑电磁防线。老杨团队用放大镜寻找电路瑕疵,在算盘上推导抗干扰算法,于晶体管的噪声与滤波器的谐振中捕捉生存密码 —— 那些被信号烧穿的电路板、写满修正符号的波形图、在监听站度过的千个昼夜,终将在历史的电磁频谱中,谱写出抗干扰通信的第一曲胜利凯歌。”

 

1971 年 10 月 5 日,福州军区电子对抗实验室的保密门被海风撞得哐当作响,老杨将《1971 年三季度台海干扰报告》摔在布满划痕的工作台上,37 次通信中断记录中,“海啸 - 3 型” 宽带干扰占比达 62%。“他们用 50-300mhz 全频段扫频,” 他指着频谱仪上的噪声云,“我们的‘902 型’电台在 30 海里外就成了哑巴。”26 岁的助手小陈捏着刚收到的 “美军 AnaLQ-101 干扰机” 拆解图,油墨在海风里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一、频谱海洋的暗战前奏

 

根据《1971 年台海电子对抗档案》(档案编号 tAihAi-dk-1971-10-01),老杨团队首先对 “海啸 - 3 型” 干扰信号展开频谱分析。在云顶岩监听站,他们用自制的 “频谱水听器”—— 将 128 个带通滤波器焊接在洞壁上,发现干扰信号的能量集中在 8 个窄带窗口,每个窗口的中心频率与我军常用信道偏差 0.5mhz,“就像敌人在每条通信路上都埋了地雷。” 老杨在监听日志中画下对峙的频谱图,每个干扰窗口标着不同的炸药图案。

 

首次抗干扰模块测试在 10 月 10 日展开。当小陈将 “频率捷变电路” 接入电台,示波器显示信号在干扰窗口出现 10dB 衰减,老杨却发现捷变速度比干扰扫描慢 200s—— 相当于地雷爆炸后才开始排爆。他盯着电路板上密集的继电器,突然想起 1962 年在广州修雷达时的经历:“当年用机械开关切换频率,现在得给电路装个‘电子油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