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电子干扰与反制升级(第2页)
二、晶体管丛林的突围战
10 月 15 日,团队在晶体管选型上陷入僵局。国产 3dg6 晶体管的高频噪声系数达 8dB,而干扰信号的等效噪声仅 5dB,相当于在暴雨中想听清耳语。老杨带着小陈跑遍厦门电子元件厂,在废品堆里发现 1965 年从香港走私的 2n2222 晶体管,噪声系数低至 3dB,“就像从沙堆里筛出的金子。” 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 “宝贝” 焊接到实验板上,防静电手环的金属扣在潮湿的空气中微微生锈。
更棘手的是滤波器设计。老杨借鉴海军声呐的 “波束成形” 原理,用 12 个 LC 谐振回路搭建 “电子篱笆”,每个回路对应一个干扰窗口。当小陈用算盘计算电感参数时,发现铜导线的趋肤效应导致谐振频率偏移,老杨立即让景德镇的陶瓷厂定制高频瓷骨架,这个来自传统工艺的创新,让滤波器的 Q 值提升 25%。
三、算法迷宫的密钥博弈
在信号处理算法上,老杨提出 “跳频 - 扩频混合体制”:平时用跳频规避窄带干扰,遇强扫频则切换至扩频模式。小陈在编程时发现,国产集成电路的乘法器速度不足,导致扩频码生成延迟,他想起在上海看到的机械钟表齿轮,设计出 “齿轮式码片发生器”,用同步电机驱动编码轮,将码片速率提升至 10kchip/s。
“就像给算法穿上防滑链。” 老杨看着示波器上稳定的扩频信号,突然发现国民党的干扰信号出现新变化 —— 从宽带扫频转为精准的单频压制。他立即带领团队在信号中加入 “伪随机导频”,就像在通信信道里布置诱饵,引导干扰信号扑向虚假目标。
四、海上对峙的电磁刺刀
10 月 20 日,某型护卫舰执行巡逻任务,老杨团队携带改进的抗干扰模块随舰测试。当舰艇驶入金门以东海域,接收机突然发出蜂鸣,频谱仪显示 22.5mhz 信道出现 80dB 的强压制信号 —— 这是 “海啸 - 3 型” 的最新变种。
“启动扩频模式!” 老杨盯着信号强度表,当模块自动切换至 32 跳频点的扩频序列,扬声器里的杂音突然减弱,清晰的指挥口令穿透干扰传来。但 3 分钟后,干扰信号开始跟踪跳频图案,老杨果断启用 “变步长跳频”,将跳频间隔从固定的 1 秒改为随机的 0.8-1.2 秒,这个模仿海豚声呐的策略,让干扰机的跟踪算法彻底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