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全国通信网 IPv4 地址规划筹备(第2页)
二、算盘上的地址分配战
最大的挑战来自地址空间的合理分配。老吴团队需要在 42.9 亿个地址中,为邮电、铁路、军队等不同系统划分专属地址段,同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小王用算盘计算 Cidr(无类别域间路由)的前身 —— 虽然当时尚无该概念,但团队通过手工枚举,发现按行政大区划分网络位的可行性。
“就像给每个省发不同段的门牌号。” 老吴在《全国行政区划代码》基础上,制定 “网络位 - 子网位 - 主机位” 的分配规则:华北地区以 100 开头,东北地区以 150 开头,每个省级子网预留 5000 个主机地址。这个方案在第 27 次测算时被推翻,因为发现西藏、青海等地区的主机需求远低于东部省份,他立即引入 “动态子网划分”,根据人口和通信量弹性分配地址。
三、国产计算机的模拟长征
2 月,团队在 “108 乙型” 计算机上进行地址解析模拟。由于内存不足,他们不得不将全国通信网抽象为 200 个节点,每个节点分配一个虚拟 ip 地址。当模拟数据在计算机中运行,继电器的咔嗒声持续了 48 小时,最终输出的地址冲突率达 18%,这意味着方案存在严重缺陷。
老吴盯着打印出的冲突列表,发现问题出在子网掩码的计算误差。他想起 1958 年大炼钢铁时的土法炼钢经验,提出 “双重校验机制”:先用计算机进行二进制运算,再由人工用算盘复核关键地址段。这个 “人机结合” 的土办法让冲突率降至 3%,却让团队成员的算盘珠子磨得发亮。
四、跨系统的协调暗战
3 月,地址规划遭遇部门壁垒。军队通信部门要求专属地址段,铁路系统希望保留既有编码规则,邮电内部的长途网与市话网也存在地址重叠隐患。老吴带着小王奔走于各部委,在保密会议室展开 “地址协调会”,用全国通信网的未来蓝图说服各方:“现在多留 10 个地址段的矛盾,未来可能变成 1000 个节点的瘫痪。”
在与军队代表的沟通中,他巧妙引用 1962 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通信经验:“当年不同部队的电台靠频率区分,现在互联网靠地址识别,原理相通。” 最终达成妥协:军队系统预留 170-180 段地址,铁路系统使用 190-200 段,邮电网则占据 100-170 段核心地址,这个分配方案后来成为《全国通信网 ip 地址规划暂行规定》的核心条款。
五、小规模试验的电波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