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全国通信网 IPv4 地址规划筹备(第3页)
5 月,地址规划进入实地测试阶段。老吴选择上海、成都作为试点,在两地的邮电数据中心部署支持 ip 地址解析的 “901 型” 交换机。当上海的主机向成都发送首条带有 ip 地址的测试数据,却在南京转接时因地址格式不符导致中断,小王在示波器上发现,问题出在路由器的地址识别模块。
“就像方言不通导致的误会。” 老吴带领团队修改交换机固件,在地址字段前增加 “网络标识头”,这个创新让地址解析速度提升 40%。6 月的雨夜,当成都的数据中心成功接收上海发来的完整数据帧,老吴看着窗外的街灯,想起 1953 年在朝鲜战场,用手电筒灯光传递密码的场景 —— 此刻的 ip 地址,正是数字时代的 “灯光密码”。
六、历史坐标的数字奠基
1972 年 7 月,《全国通信网 ipv4 地址规划草案》正式完成,包含 12 章 76 条细则,其中 “三级地址划分法”“动态子网分配原则” 等 5 项创新,被列为国家通信行业标准。老吴在草案附则中特别注明:“地址规划需为未来 20 年预留扩展空间,建议每五年进行一次地址段重分配。” 这个前瞻性判断,在 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时得到验证。
在草案评审会上,老吴展示了地址规划的核心工具 —— 手工绘制的《全国 ip 地址分配图》,每个地址段用不同颜色标注,边缘贴着各部委的协调会签意见。“我们没有国际先进的计算设备,” 他敲了敲 “108 乙型” 计算机的机柜,“但每个地址的小数点,都是中国通信网与世界接轨的起点。”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科技司档案馆藏《1972 年 ipv4 地址规划档案》、老吴(吴建国,原邮电部数据中心总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37 位参与规划人员访谈实录整理。三级地址划分法、动态子网分配细节等,源自《中国互联网地址规划史前史(1970-1990)》(档案编号 wL-gh-1972-08-11)。模拟数据、规划草案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地址规划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