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邮电企业服务质量考核体系建立(第2页)
二、指标体系的难产阵痛
3 月,考核指标设计进入白热化阶段。老王提出 “三维九项” 体系:通信时效(电报传递时限、电话接通率、邮件全程时限)、服务态度(用语规范、应答速度、用户回访)、故障处理(修复时长、复修率、预案完备度)。但在讨论 “应答速度” 指标时,北京长话局的老技工老李拍了桌子:“我们转接国际长途需要核对 12 位代码,20 秒应答根本做不到!”
“指标不是枷锁,是标尺。” 老王带着团队重新测算,将指标分为 “基础项” 和 “提升项”,国际长途的应答时限放宽至 40 秒,同时增加 “复杂业务处理加分项”。他借鉴 1965 年 postal 行业的 “红话筒” 评比经验,引入用户打分机制,设计了全国统一的《邮电服务质量评分表》,每个窗口都配备带编号的服务牌,方便用户对应投诉。
三、试点推行的阻力暗战
4 月,考核体系在上海、成都、沈阳三市试点,却遭遇基层抵触。沈阳长途局的王局长抱怨:“我们刚完成载波机扩容,现在又要搞服务评分,精力顾不过来。” 老王没有反驳,而是带着他蹲守话务台,亲眼目睹用户因查询电报进度被生硬拒绝的场景 —— 这正是考核体系要解决的 “重设备轻人文” 问题。
在成都牛市口邮电所,投递员老张因 “邮件摆放不整齐” 被扣分,气得摔了邮包:“我每天爬七楼送件,谁在乎信封有没有棱角?” 老王捡起散落的信件,发现其中 3 封是高考录取通知书:“咱们送的不是邮件,是老百姓的盼头。” 他立即调整指标权重,将 “特殊邮件处理” 列为否决项,这个改动让老张后来成为 “红旗投递员”,他的邮包上从此多了块自制的 “小心轻放” 铜牌。
四、投诉本里的服务觉醒
5 月,老王在南京发现一种特殊现象:用户投诉集中在 “营业时间与农活冲突”。他带着团队调整乡镇邮电所的作息,推行 “早开门半小时、晚关门一小时” 的 “弹性窗口”,这个源自陕西农村 “赶集会” 的灵感,让偏远地区的邮件签收率提升 35%。
最动人的改变发生在话务系统。上海的 “001 号” 话务员小李因态度生硬被多次扣分,老王没有处罚,而是让她回访投诉用户。当听到一位老教师说 “等电话是给远方儿子治病筹款”,小李在值班日志写下:“每个插头连接的不是线路,是人心。” 三个月后,她的应答录音成为全国话务员的培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