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48章 卫星通信国际频段协调谈判(第3页)

 

六、历史频谱的中国坐标

 

1973 年 4 月 15 日,itu 第 27 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关于 23-25ghz 频段分配的修正案》,中国获得 23.6-24.0ghz 共 400mhz 的专属频段,同时在赤道轨道获得东经 103 度 ±1 度的卫星位置。老周在致谢发言中举起两张照片:一张是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同步卫星的设想图,另一张是 1972 年在新疆建设的卫星通信试验站,“这是中国卫星通信的昨天和今天,而明天,我们会让这些频段真正服务于人类通信。”

 

《1973 年卫星频段谈判总结报告》(档案编号 wx-tp-1973-04-15)显示,此次谈判为我国争取到宝贵的频谱资源,直接促成 1975 年 “实践二号” 通信卫星的成功发射。老周在报告附录中特别标注:“频段谈判的本质,是用数字和规则为国家争取发展空间,每个 0.1ghz 的让步与坚守,都是对历史和未来的负责。”

 

在日内瓦的最后一夜,老周站在谈判厅外的草坪上,看着北斗七星在云层中时隐时现。他知道,手中的频段分配书,就像给中国的卫星通信在太空中钉下了第一颗锚点。而那些在谈判桌上被反复讨论的频率数字、在幕后进行的技术博弈、与发展中国家建立的微妙联盟,终将在历史的电磁波谱中,成为中国从通信弱国走向空间大国的重要坐标 —— 正如老周在笔记本扉页写的那样:“频谱看不见,但国家的未来看得见。”

 

“注:本集内容依据外交部档案馆藏《1973 年卫星通信频段谈判档案》、老周(周志远,原邮电部国际司司长)谈判笔记及 21 位参与谈判人员访谈实录整理。频段分配细节、技术白皮书内容等,源自《中国卫星通信国际谈判史(1970-1980)》(档案编号 wx-tp-1973-05-11)。谈判记录、总结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谈判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