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邮电通信企业成本管控改革(第2页)
二、电路调度的时间战争
长途电路的 “昼夜负荷不均” 是最大的成本痛点。老吴在郑州通信枢纽蹲守 72 小时,发现凌晨 2 点到 6 点的电路利用率仅 30%,而白天超负荷运转。“就像铁路空车跑夜路,” 他在调度室的黑板上画出负荷曲线,“得让电路在夜里也跑起来。” 团队推出 “电路分时复用” 方案:夜间开放非紧急业务,如电报存储转发,将闲置时段的利用率提升至 70%。
这个改革遭遇技术阻力 —— 老式交换机无法支持动态业务切换。老吴带着技术组改装 “901 型” 交换机,在继电器矩阵中增加 “时段控制模块”,这个源自钟表定时装置的创新,让郑州局的长途电路利用率从 60% 飙升至 85%,每月节省电费 1.2 万元。
三、锅炉房里的能耗暗战
5 月,北方邮电企业的供暖成本调查显示,哈尔滨、沈阳等局所的暖气管道热损耗达 40%。老吴在沈阳电报局的锅炉房发现,管道保温层使用的石棉厚度不足 5 厘米,且接缝处未做密封。“就像穿单衣过冬,” 他抓起一把结冰的煤灰,“热量都跑了。” 团队借鉴大庆油田的管道保温技术,将保温层加厚至 10 厘米,并用沥青密封接缝,这个改进让北方局所的供暖能耗下降 35%。
在南方,老吴注意到广州长话局的空调机组因维护不善,耗电量比设计值高 25%。他带着工人清洗冷凝器,发现散热片上的灰尘厚度达 2 毫米,相当于给设备戴了层 “棉口罩”。“1968 年我们在越南修雷达,靠每天擦散热片保证设备运转,” 他示范着用压缩空气吹扫,“现在设备先进了,维护不能落后。”
四、仓库深处的循环密码
物资管理的 “以旧换新” 制度在 6 月遭遇抵触。上海邮局的老张师傅抱着一堆旧电池不愿交回:“旧电池还能给手电筒用。” 老吴没有强制回收,而是在局所设立 “旧物利用角”,将尚可使用的电池、继电器、灯泡分类标注,供后勤部门取用。“当年延安的‘变工队’就是物尽其用,” 他指着分类架上的旧零件,“现在我们搞‘邮电版变工队’。”
更系统的改革是建立 “物资生命周期管理台账”。老吴团队给每台设备赋予唯一编号,记录从采购、使用到报废的全流程,发现北京地区的蓄电池平均寿命比设计值少 1 年,原因是充电电流未按季节调整。他们制定《设备维护季节手册》,仅调整充电参数一项,就让蓄电池寿命延长 6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