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57章 邮电通信服务标准化建设(第3页)

 

五、试点局所的观念博弈

 

4 月,标准化试点在南京、兰州、广州三市展开,却遭遇基层抵触。兰州邮件转运站的老张拒绝使用统一的 “邮件称重标签”:“我们用了十年的木杆秤,准头够。” 老徐没有强制推行,而是带着他参观自动化称重设备,当发现新设备误差小于 5 克,且能自动生成运输单,老张挠着头说:“这秤杆子,还真该退休了。”

 

在广州话务局,年轻接线员小李抱怨 “应答规范限制了灵活性”,老徐便让她参与规范修订,将 “特殊情况处理” 增加到 12 条。当小李在暴雨夜用规范中的 “应急转接流程” 保障了抗洪指挥电话,她在值班日志写下:“标准不是枷锁,是雨中的伞。”

 

六、历史邮戳的规范印记

 

1976 年 10 月,《邮电通信服务标准手册》正式发布,包含 8 大类 127 项规范,其中 “邮件分拣十二步流程”“话务应答三必说” 等 23 项源自基层的创新被全国推广。老徐在手册序言中写道:“标准化不是消灭差异,是让每个邮电局所都能在统一的框架里,长出适应本地的服务枝叶。”

 

在成果验收会上,老徐展示了特殊的 “服务对比相册”:左侧是 1975 年各地五花八门的邮件标签,右侧是 1976 年统一的条形码面单;上面是南北方不同的接线制服,他敲了敲手册上的邮电徽标,“现在用标准丈量服务,让每个用户,无论在漠河还是三亚,都能收到同样温暖的邮电蓝。”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标准化委员会档案馆藏《1976 年服务标准化建设档案》、老徐(徐建国,原邮电部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工作日记及 76 位基层邮电职工访谈实录整理。邮件分拣流程、话务应答规范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服务标准化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fw-Bz-1976-11-11)。试点数据、标准手册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标准化建设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