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研发(第2页)
二、码片世界的数字博弈
在设计扩频码序列时,团队遭遇 “码间干扰” 难题。国产集成电路的时钟精度不足,导致扩频码的自相关特性劣化,误码率始终高于 15%。老吴带着团队手工计算 128 位的伪随机码,用不同颜色的铅笔标注码片间隔,就像在坐标纸上编织数字防护网。“1965 年我们用算盘算出原子弹的中子密度,” 他敲了敲算盘上的铜珠子,“现在用它算码片的相位差。”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 “多径干扰抑制”。小王在分析卫星信号反射数据时,发现电离层反射的信号比直射波延迟 3 微秒,导致解扩后的信号出现叠加噪声。老吴立即引入 “瑞克接收” 概念,设计出三路分集接收模型,这个源自海军雷达的技术,让多径信号的利用率从 40% 提升至 85%,而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不同海拔高度的电离层反射时差数据。
三、天线阵里的相位战争
5 月,团队在改进天线抗干扰能力时,发现传统抛物面天线对来自不同角度的干扰束手无策。老吴盯着宣化地面站的天线阵,突然想起 1964 年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观察到的 “射电望远镜相位控制”,“给天线装个‘电子转向器’,让主瓣始终对准卫星,旁瓣挡住干扰。”
他们从上海玻璃纤维厂定制玻璃钢天线罩,在罩体表面蚀刻 1024 个微型相位控制器,每个控制器的角度误差控制在 0.5 度以内。老技工老张带着放大镜校准蚀刻精度,发现国产蚀刻液的浓度波动导致相位偏差,便从中药铺买来精密天平,将蚀刻液配比精确到 0.1 克,这个源自传统工艺的精细化操作,让天线的旁瓣抑制比从 15dB 提升至 25dB。
四、保密室里的波形暗战
6 月,模拟干扰测试进入白热化阶段。当 “海啸 - 6 型” 干扰信号以 30dB 的强度注入测试系统,屏幕上的误码率曲线直接飙升至 50%,小王盯着示波器喃喃自语:“难道扩频技术在卫星通信里行不通?” 老吴却发现,干扰信号的频谱边缘存在 0.05hz 的抖动,这是敌方干扰机的频率稳定度不足所致。
“就像猎人的枪口在抖动,” 老吴立即修改捕获算法,增加 “频率稳定度检测” 环节,当干扰信号的频率漂移超过 0.1hz,系统自动切换至备用扩频码。这个细微的调整,让误码率在三次测试中分别下降至 22%、15%、8%,而他的白大褂上,永远留着示波器荧光屏的淡绿色残影。
五、深夜机房的参数突围
7 月,团队在解决 “功率控制” 问题时陷入僵局:卫星转发器的功率有限,强抗干扰需要大信号,但会导致邻星干扰。老吴带着团队走访航天部门,借鉴 “东方红二号” 的姿态控制经验,设计出 “动态功率分配算法”,根据干扰强度自动调整信号功率,就像给卫星装上了 “智能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