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研发(第3页)
最惊险的时刻发生在联调阶段,当同时接入 10 路干扰信号,“108 乙型” 计算机突然死机,所有参数计算中断。小王立即启用备用的手摇计算器,与老吴分工计算扩频码的相关函数,两个人的算盘珠子在深夜的机房里噼啪作响,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才完成关键参数的校准。
六、历史频谱的抗扰坐标
1977 年 10 月,《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研发报告》(档案编号 wx-kr-1977-10-15)显示,新研发的 “直接序列扩频 + 智能天线” 技术使误码率从 28% 降至 2.5%,抗干扰容限提升至 35dB,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老吴团队总结的 “码片相位动态校准法”“天线旁瓣自适应控制技术” 等 7 项成果,被列为国家卫星通信的核心技术规范。
在成果鉴定会上,老吴展示了特殊的 “抗干扰物证链”:左侧是被干扰信号烧穿的馈线接头,右侧是新型抗干扰模块的电路板,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 128 位扩频码的手工计算稿,稿纸上的红色修正液痕迹比黑色墨迹还要密集。“我们没有高速计算机,没有自动测试设备,” 他摸着布满焊点的实验板,“但用中国的算盘,打出了卫星通信的抗干扰盾牌。”
当鉴定专家将抗干扰模块接入 “东方红二号” 模拟系统,清晰的话音穿过充满干扰的频谱空间,老吴知道,这些在保密室里诞生的技术,终将跟随卫星飞向太空,在地球同步轨道上,为中国的卫星通信筑起第一道抗干扰防线。而他和团队在频谱迷宫中寻找的每一个码片、校准的每一个相位、计算的每一个参数,都将成为历史的坐标,永远镌刻在卫星通信的抗干扰史册上。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77 年卫星抗干扰研发档案》、老吴(吴建国,原国防科工委卫星通信研究所总工程师)实验记录本及 43 位参与研发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细节、智能天线控制算法等,源自《中国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wx-kr-1977-11-11)。测试数据、研发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抗干扰技术研发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