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65章 邮电通信企业绩效考核改革(第3页)

 

在设计 “员工发展指标” 时,老杨引入 “培训学时兑换制”,规定每参加 1 小时技术培训,可折算 0.5 分考核分。当北京邮电学院的函授课程报名人数激增 300%,他知道,考核杠杆不仅撬动了效率,更点燃了员工的成长渴望。

 

六、历史账本的改革刻度

 

1978 年 12 月,《邮电企业绩效考核改革报告》(档案编号 Qy-kh-1978-12-15)显示,试点企业的人均劳效提升 22%,亏损面收窄至 21%,“用户满意度” 从 38% 提升至 65%,上海邮政局等 12 个单位首次实现利润正增长。老杨团队总结的 “三维指标体系”“数据追溯机制” 等 8 项成果,被列为全国邮电企业的考核标准。

 

在南京邮电局的表彰会上,老杨展示了特殊的 “考核物证链”:左侧是改革前空白的 “员工奖励表”,右侧是改革后写满名字的 “创新贡献榜”,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青海修改的、带着雪山寒气的指标草案,纸页上的修改痕迹比印刷字还要密集。“我们没有照搬国外经验,” 他敲了敲写着 “业绩、创新、服务” 的考核手册,“但找到了打开企业活力的三把钥匙 —— 让数据说话,让贡献发光,让服务有温度。”

 

当 1978 年的最后一份考核报表汇总到邮电部,老杨看着 “武汉电信局技术革新加分占比 18%” 的记录,想起在郑州会议上拍桌子的老张,如今已是局里的创新标兵。他知道,这些在账本上跳动的数字,这些在指标间平衡的智慧,终将成为邮电企业改革的起点,而他和团队在基层走访的脚印、在指标公式间的争论、在边疆局所的调整,都将成为历史的注脚,见证中国邮电从计划经济走向效率优先的关键转折 —— 正如他在考核手册扉页写的那样:“考核不是目的,是让每个邮电职工的汗水,都能在账本上找到应有的分量。”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企业管理司档案馆藏《1978 年绩效考核改革档案》、老杨(杨建国,原邮电部经济政策研究室主任)工作日记及 112 位基层邮电职工访谈实录整理。三维指标体系设计、数据追溯机制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企业管理发展史(1970-1980)》(档案编号 Qy-kh-1979-01-11)。考核数据、改革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考核改革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