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邮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初步探索(第2页)
二、穿孔机前的标准暗战
12 月 5 日,北京长话局的穿孔机房里,小王看着新送来的代码表直皱眉 —— 青海邮电局把 “国际长途” 写成 “国外长途”,对应的 0101 代码在报表里变成了 0103。老吴却从这个错误中发现更深层问题:“不是代码记不住,是每个局所都有自己的‘统计方言’。” 他带着团队重新定义 207 个核心业务术语,比如 “国际长途” 统一为 “0101”,“港澳台长途” 为 “0102”,并在每个代码后附上《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释义,就像给数据上了一道 “普通话枷锁”。
最耗时的是手工核对全国 2000 多个局所的历史数据。老吴带着 30 名统计员,用红、蓝、黑三色钢笔标注数据:红色代表代码冲突,蓝色是格式错误,黑色是可直接录入的 “干净数据”。当发现新疆邮电局用维汉双语记录的 “邮件分类” 无法对应代码表,他连夜绘制双语对照图,维语字母旁标注着对应的数字代码,这个源自《华夷译语》的翻译思路,让边疆局所的代码准确率提升 55%。
三、机房窗外的观念交锋
1965 年 1 月,试点进入 “人机协同” 阶段。老吴在武汉邮电局发现,电报员小陈总把 “加急电报” 的代码 0201 错打成 0210,追问之下才知道:“手工统计时,‘加急’是在电报稿盖红章,现在要记数字,脑子转不过弯。” 他立即在代码表旁增加 “图形记忆区”,给 “加急” 配红旗图标,“普通” 配蓝旗,这个源自战时情报标记的方法,让误码率下降 40%。
更棘手的是 “数据尊严” 之争。上海的张师傅拒绝将 “用户投诉量” 录入系统:“以前写在本子上一目了然,现在要敲成数字,计算机能看懂老百姓的怨气?” 老吴没有反驳,而是将投诉信的关键词转化为代码 ——“线路故障” 0501,“态度恶劣” 0502,当第一张计算机生成的《投诉分类统计图》摆在张师傅面前,他发现 “线路故障” 占比 68%,“原来不是我态度差,是设备该修了。”
四、穿孔卡片的字符战争
2 月,团队在处理 “汉字输入” 时遭遇技术壁垒。国产计算机的字库仅包含 6763 个常用汉字,而新疆、西藏等地的邮电数据涉及 1000 多个生僻字。老吴带着技工改装穿孔机,在卡片边缘增加 “偏旁部首补码区”,比如 “馕” 字拆分为 “饣”(03)和 “囊”(17),组合成 0317,这个源自《说文解字》的拆字法,让生僻字录入效率提升 30%,而他的工作服上,永远沾着穿孔卡片的纸粉。
在调试 “财务数据对接” 时,发现各地 “邮袋损耗率” 的统计口径不同:有的按年度汇总,有的按季度,还有的按线路。老吴借鉴 1962 年《全国物资统计办法》,设计出 “时间 - 地域 - 业务” 三维编码,每个数据点必须标注 “yyyymmdd-xx-01”(年月日 - 局所代码 - 业务代码),这个看似繁琐的规定,让计算机首次能自动识别数据的时空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