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邮电系统管理信息化初步探索(第3页)
五、夜校课堂的数字启蒙
3 月,北京邮电学校的夜校教室里,老吴正在教 50 岁的统计员王师傅敲键盘。“这个‘长途电话接通率’对应的代码是 0112,” 他握着王师傅粗糙的手,在穿孔机上按下第一个孔,“就像您打算盘,先定位百位,再拨十位。” 王师傅的儿子正在清华大学学计算机,此刻却成了父亲的课外辅导员,这种角色互换让整个试点局所的氛围从抵触变成好奇。
最温暖的细节发生在西藏。当老吴发现当地统计员看不懂汉语代码表,立即请西藏民院的老师翻译成藏文,并用酥油茶渍在卡片边缘做防潮处理。“当年进藏部队学藏语、用藏文发报,” 他摸着带有酥油香的代码表,“现在计算机也要学会‘说’当地话。”
六、历史硅片的管理坐标
1965 年 6 月,《邮电业务管理信息系统试运行报告》(档案编号 xx-gL-1965-06-15)显示,试点省市的数据准确率从 62% 提升至 89%,统计周期从 25 天缩短至 7 天,“国际长途接通率” 等 12 项核心指标实现实时监控。老吴在报告中特别标注:“我们不是用计算机替代算盘,而是让算盘的‘位值制’与计算机的‘二进制’握手 —— 每个代码都是两种计算文明的交点。”
在上海邮电局的庆功会上,老吴展示了特殊的 “信息化物证链”:左侧是 1964 年的手工账本,“长途电话” 栏被不同颜色的笔迹改得面目全非;右侧是计算机输出的报表,代码 0101 在每个数据点整齐列队;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王师傅敲坏的第一个穿孔机按键,上面还留着老人的指纹。“当年我们用算盘算出第一个五年计划,” 他敲了敲 “103 型” 计算机的铁皮外壳,“现在用它算邮电系统的未来 —— 每个代码都是算盘珠,每个穿孔都是数据的脚印。”
当第一份由计算机生成的《全国邮电业务月报》送到部长案头,那些曾经在账本上跳跃的数字,终于在二进制的世界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