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70章 通信情报战新设备应用(第2页)

 

二、纸质频谱图的异常捕捉

 

在分析 “22.5mhz 异常信号” 时,小张遭遇 “信号间歇性消失” 难题。他连续 72 小时记录信号出现规律,发现每天 19:00-19:15 准时出现,持续时间从 30 秒到 2 分钟不等。“就像敌方在打摩尔斯码的省略号,” 他在纸质频谱图上用红笔圈出信号段,“得抓住这转瞬即逝的尾巴。”

 

陈恒团队的设备优势在此刻显现:“65-1 型” 的自动增益控制能在信号出现瞬间将放大倍数提升至 1000 倍,而 “海燕 - 4 型” 天线的 0.5 度定向精度,让小张能精确锁定信号来自金门西北角的马山观测所。当第八次信号出现时,他成功记录到 12 个完整的调幅波周期 —— 这是三个月来首次获取的有效信号样本。

 

三、降噪耳机里的心理博弈

 

7 月 20 日深夜,当信号强度突然提升至 2uv,小张的耳机里传来模糊的电码声。他屏住呼吸调整滤波器,将带宽从 10khz 收窄至 2khz,噪声瞬间减弱,清晰的 “滴滴答答” 声让他后颈发麻 —— 这是国民党军的密语通信。但直觉告诉他不对劲:“‘海啸 - 8 型’干扰从未在夜间减弱,为何此刻信号如此清晰?”

 

他立即调取三天前的干扰记录,发现敌方正在使用 “间歇式干扰”—— 每 5 分钟停止干扰 1 分钟,企图诱使我方暴露监听位置。“狼在装瘸,” 小张在值班日志写下,“但我们的设备能识破伪装。” 他没有急于解析信号,而是继续记录三天,终于在 23 日捕捉到干扰间隙的完整通信周期。

 

四、保密柜里的参数暗战

 

8 月,团队在解析信号调制方式时陷入僵局:常规的调幅解调无法还原清晰电码。小张突然想起陈恒在培训时说的 “变频解调法”,尝试将信号与本地振荡源混频至中频,这个源自雷达接收机的技术,让他在示波器上看到清晰的脉冲波形。“就像给信号换个频道,” 他在给陈恒的电报中写道,“敌方的加密载波在 45mhz,我们在 22.5mhz 抓住了它的影子。”

 

更关键的突破来自 “噪声相关性分析”。小张发现,信号中的背景噪声包含海浪杂音,与金门北部海域的潮汐周期吻合,这证明信号源位于海边。他立即在地图上标注三个可能的发射点,其中马山观测所的坐标与信号强度衰减模型完全匹配。

 

五、示波器前的情报觉醒

 

8 月 15 日,当信号持续时间延长至 5 分钟,小张终于捕获到完整的报文头:“wuA-75”—— 国民党军某炮群的呼号。他对照 1964 年缴获的密码本,发现 “wuA” 对应小金门的炮兵阵地,而 “75” 可能代表炮种。这个发现让他心跳加速,但多年的情报分析经验让他保持冷静:“需要三次以上的交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