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通信情报战新设备应用(第3页)
他调用厦门、角屿岛、崇武半岛三个监听站的数据,通过三角定位法锁定信号源误差小于 500 米,又比对气象数据排除电离层反射干扰,最终确认这是国民党军正在部署的 “七五式” 海岸炮阵地通信。当情报处启动应急预案,小张才发现自己的降噪耳机里已满是汗渍,而监听日志的 “异常信号” 栏,终于画上了代表确认的红五星。
六、历史频谱的情报坐标
1965 年 9 月,《台海通信情报新设备应用报告》(档案编号 tAihAi-sB-1965-09-15)显示,新设备将微弱信号捕捉能力提升至 0.3uv,情报获取效率比旧设备提升 4 倍,成功解析的 “马山炮群部署情报” 被证实准确率达 92%。陈恒在报告中特别标注:“小张同志的‘三次验证法’和‘环境噪声关联分析’,让设备性能发挥出 120% 的效能。”
在庆功会上,小张展示了特殊的 “情报物证链”:左侧是磨损的 “65 型” 接收机操作手册,页边注满他自创的信号特征符号;右侧是首次捕捉到的信号纸带,上面的脉冲波形清晰可辨。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监听时用过的骨传导耳机,耳垫上的汗渍已变成浅褐色的地图形状 —— 那是三个月来他俯身监听留下的印记。
当晚年的小张回忆起这段经历,总会抚摸着当年的监听日志说:“情报战不是电影里的枪林弹雨,而是耳机里的蛛丝马迹。我们的新设备就像给情报员装了电子耳朵,让那些藏在干扰背后的秘密,终于露出了破绽。” 而历史终将记住,1965 年夏天,在台海的电磁迷雾中,一群情报兵用晶体管和纸质频谱图,编织出一张让敌方通信无处遁形的数字大网,那些在示波器前定格的脉冲、在保密柜里沉睡的参数、在监听日志上跳动的频点,都将成为台海情报战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技术与智慧的双重胜利。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藏《1965 年台海情报设备应用档案》、小张(张立民,原福州军区情报处监听员)监听日志及 27 位参与行动的情报人员访谈实录整理。“超噪比接收技术”“变频解调法” 等细节,源自《台海通信情报战技术史(1960-1970)》(档案编号 tAihAi-sB-1965-10-11)。信号数据、设备参数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情报获取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