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72章 邮电职工技能培训体系革新(第2页)

 

二、外文文献的本土化转译

 

在编写《晶体管交换机维护教程》时,团队遭遇 “技术术语空白” 困境。小陈在翻译美国《Bell syste teical journal》时,发现 “transistor biasg” 无法准确翻译,老郑突然想起 1964 年在上海电子管厂看到的场景:“工人叫它‘半导体管子的偏压调整’,就这么写进教材。” 他们创造性地建立 “中外术语对照表”,将 “feedback” 译为 “回授”,“ied circuit” 暂称 “集成线路”,这些本土化译法后来成为行业标准术语。

 

更艰难的是设备测绘。当北京邮电学院的 “103 型” 计算机成为培训教具,老郑带着工人拆解报废机器,用坐标纸绘制出 1:1 的逻辑电路图。“当年我们测绘缴获的美军电台,” 他指着图纸上的电子管符号,“现在测绘自己的计算机,每个焊点都是知识点。” 这份手绘图纸后来成为《计算机基础操作》的核心教学材料。

 

三、黑板上的知识突围

 

2 月,团队在设计 “计算机操作” 课程时,发现老职工对二进制毫无概念。老郑从粮票兑换获得灵感,用 “1 市斤粮票 = 10 两 = 100 钱” 类比 “1 字节 = 8 位 = 256 种状态”,在黑板上画满粮票与二进制的换算表。“就像把粮票换成零钱,” 他举着不同面值的粮票教具,“计算机的‘钱’就是 0 和 1。” 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法,让 50 岁的老技工老王首次理解了 “二进制运算”。

 

在讲解 “晶体管放大原理” 时,教材编写员小李发现理论公式让工人头晕,便从修理收音机的经验出发,用 “水龙头滴水” 类比 “基极电流控制集电极电流”,并制作了带刻度的玻璃管教具。当水滴通过 “基极阀门” 控制 “集电极水流”,台下的学徒工们第一次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

 

四、实习车间的操作革命

 

3 月,实习课遭遇 “设备不足” 难题。老郑带着团队将报废的 “52 型” 磁石交换机与 “905 型” 自动交换机拆解重组,制作成 “新旧技术对比教具”。“就像把老马车和汽车零件放在一起,” 他指着交换机上并排的摇把与按键,“让职工知道技术是怎么变的。” 这种 “跨代际设备拼接法” 后来成为邮电培训的特色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房,当发现 “103 型” 计算机仅有 3 台,无法满足实操需求,老郑发动职工用硬纸板制作 “键盘模拟器”,每个按键背后连接不同颜色的灯泡,模拟程序运行状态。“当年我们用沙盘演练战术,” 他拍着布满灯泡的模拟键盘,“现在用它演练程序指令。”

 

五、教材编写的心理博弈

 

4 月,教材初稿完成却遭遇一线抵触。上海邮电局的技术骨干老陈在审校时指出:“你们写的‘晶体管焊接温度 200c’,但我们实际用的是‘电烙铁凭手感’。” 老郑没有坚持理论数据,而是带着团队蹲点车间,记录下不同工龄技工的焊接时间 —— 新手 20 秒,熟练工 8 秒,最终在教材中增加 “温度 - 时间经验对照表”,理论与经验的结合让教材实用性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