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邮电职工技能培训体系革新(第3页)
更微妙的平衡在 “安全规范” 章节。当编写 “高压设备操作流程” 时,有人主张直接翻译苏联规范,老郑却加入了 “上海邮电局电工老杨的‘三步验电法’”:“手背先靠近,再用试电笔,最后戴绝缘手套。” 这个源自基层的安全口诀,后来成为全国邮电系统的标准操作规范。
六、历史课表的技能刻度
1966 年 7 月,《邮电职工技能培训大纲(1966 版)》正式发布,包含《晶体管设备原理》《计算机基础操作》等 12 门新课,其中 70% 的内容来自一线调研与设备测绘。老郑在大纲前言中写道:“最好的教材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刻在设备的每个焊点里,记在职工的每次维修中。”
在郑州邮电学校的首发培训班上,老郑展示了特殊的 “培训物证链”:左侧是 1965 年的旧教材,泛黄的纸页上还画着 “磁石交换机接线图”;右侧是新教材的 “晶体管交换机电路图”,重点部位贴着从设备上拆下的真实元件照片。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调研时收集的 23 份一线职工手写笔记,页脚的 “老王的焊接口诀”“小李的排障日记”,成为教材中最生动的注脚。
当首批接受培训的职工走进机房,用新学的 “晶体管偏压调整法” 修复了长期故障的 “905 型” 交换机,老郑看着他们自信的操作,想起在西安遇到的那位看不懂继电器图纸的年轻工人。他知道,这些在黑板上画满的电路图、在实习车间摔打的教具、在教材里融合的一线经验,终将成为邮电职工技能提升的阶梯。而他和团队在外文文献上的红笔批注、在设备测绘中的坐标纸记录、在调研会上的详细笔记,都将成为历史的注脚,见证着中国邮电培训体系从 “经验传承” 到 “科学培养” 的关键转折 —— 正如他在教材扉页写的那样:“培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职工探索新技术的火种。”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教育司档案馆藏《1966 年职工培训革新档案》、老郑(郑建国,原邮电部培训司司长)工作日记及 136 位参与教材编写的一线技术骨干访谈实录整理。中外术语对照表、设备拼接教具细节等,源自《中国邮电职业教育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px-tx-1966-08-11)。培训数据、大纲文本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培训革新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