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密码学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
卷首语
“画面:1971 年 6 月的北京友谊宾馆,48 岁的会议主持人1965 年的《密码学原理》译本,泛黄的纸页上 “量子态叠加” 章节被红笔标注得密密麻麻,纸边夹着 1969 年中苏边境冲突时截获的密电码纸带。他的藏青色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保密笔记本,封皮印着 “第 37 次密码学内部研讨会纪要”,翻到末页可见 “量子密钥分发可行性” 的潦草提纲。镜头扫过宾馆走廊的保密铁柜,里面整齐码放着参会专家的发言摘要,每份文件右上角都盖着 “限国内专家阅读” 的火漆印,与大厅中央悬挂的 “和平利用密码技术” 横幅形成庄重的学术氛围。字幕浮现:1971 年盛夏,当国际密码学界还在经典加密算法中探寻突破,一群怀揣算盘与量子力学讲义的中国密码学家,在友谊宾馆的会议室里推开了量子密码的大门。赵老们用保密信封传递学术观点,在算盘珠子的碰撞声中推演量子态公式,于二进制代码与量子比特的交界处架设对话桥梁 —— 那些被反复验算的矩阵草稿、在翻译机上闪烁的摩尔斯电码、用三种语言标注的光路图,终将在历史的密码学图谱上,成为中国密码技术从 “跟跑者” 迈向 “共研者” 的第一组量子坐标。”
1971 年 6 月 10 日,友谊宾馆 401 会议室的保密铁门开启时,赵老的布鞋在打蜡地板上踏出轻微的响声。他握着 1965 年访苏时获得的 “斯捷潘诺夫密码尺”,金属尺身的苏联国徽标志被磨得发亮,与胸前佩戴的 “中国密码学会” 徽章在吊灯下交叠出特殊的时代光晕。“英国代表团的飞机延误了,” 助手小陈递来刚破译的英文电报,“但苏联的波波夫教授提前三小时到达。” 赵老点点头,目光落在会议桌上的 “66 型” 电子管计算机 —— 这台国产设备此刻正模拟着量子态坍缩过程,穿孔卡片像乐谱般铺在操作台上。
一、保密信封里的学术破冰
根据《1971 年密码学国际研讨会档案》(档案编号 mm-gj-1971-06-01),赵老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技术代差下的话语权困境”。开幕式上,当美国密码学会代表约翰逊展示 “差分密码分析” 新成果时,赵老注意到苏联专家波波夫的笔记本停留在 “密钥空间维度” 章节,铅笔在 “2^128” 的数字旁画了三重圈。“我们的贡献,” 赵老翻开泛黄的讲稿,上面用蝇头小楷写着 “基于量子态的密钥生成”,“或许能为密码学开辟新的维度。”
6 月 11 日,首次分组讨论陷入僵局。法国密码学家杜蒙质疑:“贵国在 1967 年才公布椭圆曲线算法,现在突然谈量子密码,是否太过跳跃?” 赵老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展示了 1968 年核爆监测中使用的 “量子噪声发生器” 照片 —— 设备外壳的 “保密 - 68” 钢印旁,贴着用显影液绘制的光路图。“就像从算盘到电子管计算机,” 他指着照片里的汞灯与棱镜,“密码学的突破往往藏在基础研究的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