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密码学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第2页)
二、算盘与公式的维度对话
在 “量子密钥分发” 专题会上,赵老团队的年轻学者小李用算盘演示量子态叠加原理,算珠的上下跳动对应量子比特的 0/1 叠加态,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类比让约翰逊眼前一亮:“这比数学公式更直观。” 但波波夫提出关键质疑:“如何保证量子态在长距离传输中的相干性?”
赵老拿出 1969 年在青海湖完成的 “光量子传输” 实验报告,数据显示 10 公里光纤传输后的量子态保真度达 92%。“我们用茶卡盐湖的纯盐制作光纤涂层,” 他指着显微镜下的光纤截面,结晶状的盐粒分布与量子态轨迹重叠,“就像给量子比特铺了条光滑的冰面。” 这个源自西北盐湖的技术方案,让苏联代表团的技术顾问在笔记本上画下惊叹号。
三、翻译机旁的心理博弈
6 月 15 日,会议进入 “抗量子攻击算法” 白热化讨论。当日本学者佐藤展示 “基于格理论的加密方案”,赵老敏锐捕捉到其与 1966 年国内未公开的 “三维晶格密码” 的相似性。他没有直接点破,而是引导讨论转向 “量子计算与经典算法的对偶性”,让中方团队的 “量子纠错码” 研究自然浮现。“就像围棋中的弃子战术,” 他在会后对小李说,“有时候退半步,是为了让核心成果更清晰。”
最紧张的时刻出现在晚宴上,波波夫突然提及 1963 年中苏密码合作项目:“贵国现在的量子研究,是否还依赖当年的‘联盟 - 2’计划资料?” 赵老放下筷子,从中山装内袋掏出 1965 年自主研发的 “量子态制备装置” 设计图,图纸角落的 “去除所有俄文标注” 批示清晰可见:“我们更相信自己算盘打出的公式。”
四、穿孔机前的技术突围
为验证 “量子密钥分发” 的可行性,赵老团队在地下室搭建临时实验室。小李发现进口光探测器的噪声系数超标,立即拆解 1967 年缴获的美军侦察设备,用其光敏元件改装探测器。“当年用缴获的电台零件修通信设备,” 他边焊接边说,“现在用敌人的探测器保护我们的密钥。” 改装后的设备将误码率从 15% 降至 4%,这个数据在次日的闭门会议上让国际同行集体沉默。
赵老则专注于 “量子态与经典信号的复用技术”,他借鉴 1964 年卫星通信中的频分复用经验,设计出 “时频混合编码方案”,在不改变现有通信线路的前提下嵌入量子信号。当示波器上首次出现稳定的量子 - 经典复合波形,约翰逊忍不住凑近观察:“你们把量子比特藏进了经典信号的间隙,就像在闹市中传递密信。”
五、保密柜里的信任重建
6 月 20 日,会议进入合作意向洽谈阶段。美国代表团提出 “联合建立量子密码测试平台”,赵老却注意到其方案中暗含的技术监控条款。他拿出《中国密码学自主发展白皮书》,其中 “核心算法不对外提供底层代码” 的条款用三种语言标注:“就像古代的活字印刷,我们可以分享技术,但字模必须留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