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密码学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第3页)
最终达成的 “北京共识” 中,赵老巧妙引入 “第三方盲测机制”:由瑞士中立机构验证技术参数,避免直接的数据共享。这个源自 1955 年万隆会议的协商智慧,让各国代表看到中国密码学界的开放与坚守。
六、历史密档的量子印记
1971 年 7 月,《密码学前沿技术国际研讨会成果汇编》(档案编号 mm-gj-1971-07-15)显示,“量子密码学” 成为三大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中国团队的 “盐湖光纤量子传输”“时频混合编码” 等 4 项技术被列入国际合作清单。赵老在闭幕式致辞中特别提到:“密码学的终极安全,不在于算法的复杂,而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持续探索 —— 就像量子态的叠加,可能性永远大于确定性。”
在友谊宾馆的成果展上,赵老展示了特殊的 “学术物证链”:左侧是 1965 年的苏联密码尺,右侧是 1971 年自主设计的量子光路图,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会议期间使用的 “66 型” 计算机穿孔卡片,背面用蓝黑钢笔写着:“当算盘珠子碰撞出量子的回响,密码学便有了新的心跳。”
当晚年的赵老回忆起这场会议,总会抚摸着那把磨掉国徽的密码尺说:“1971 年的夏天,我们不是在展示技术,而是在证明:中国密码学家的算盘,同样能算出量子世界的奥秘。” 而历史终将记住,那个充满算盘声与电码声的六月,中国密码学界首次在国际舞台上提出量子密码的研究方向,那些在保密信封里传递的公式、在地下室验证的波形、在谈判桌上坚守的条款,都将成为密码学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坐标,见证着一个国家从技术跟跑者到前沿共研者的悄然转身。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保密局档案馆藏《1971 年密码学国际研讨会记录》、赵老(赵永年,原中国密码学会理事长)会议日志及 32 位参会专家访谈实录整理。盐湖光纤技术、时频混合编码细节等,源自《中国量子密码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mm-gj-1971-08-11)。会议纪要、合作条款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学术交流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