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89章 通信设备智能诊断系统研发(第2页)

 

在设计 "故障决策树" 时,团队遭遇 "特征参数权重分配" 难题。小陈用算盘计算 137 个故障案例的特征出现频率,发现 "电压波动" 与 "设备温升" 的关联度达 82%,却因电子管计算机算力不足,无法完成复杂的条件判断。老吴突然想起 1965 年参与 "107 型" 计算机编程的经历:"把复杂逻辑拆成简单判断,就像把大象装进冰箱分三步。"

 

他们创造 "三级诊断规则":一级判断定位故障大类(电源 / 电路 / 机械),二级判断锁定具体模块,三级判断确定元件级故障。当老技工老李质疑 "算法会漏掉特殊案例",老吴展示了包含 1962 年对印作战中 "非常规故障" 的训练数据:"我们的算法不是替代经验,是给经验装个 ' 电子备忘录 '。"

 

三、示波器前的人机博弈

 

12 月 15 日,首版诊断程序在 "71 型" 计算机上试运行,却在 "交换机继电器故障" 诊断中出现 40% 的误判。老吴盯着示波器上的异常波形,发现算法未能识别 "间歇性接触不良" 的瞬态信号。"就像猎人漏掉了猎物的脚印," 他带着团队在故障设备旁蹲守 48 小时,用胶片相机记录下 237 次瞬态信号特征,首次将 "信号持续时间 < 0.1 秒" 纳入判断规则。

 

更关键的突破在 "故障概率预测"。老吴借鉴 1968 年气象卫星数据处理经验,引入 "贝叶斯故障模型",根据设备使用年限、环境温度、维护历史等 12 个参数,动态调整诊断优先级。当郑州局的 "66 型" 交换机出现周期性杂音,系统立即提示 "重点排查三年前更换的电容"—— 这个精准判断让现场维护员老张惊叹:"比我记得还清楚。"

 

四、配线架旁的现场验证

 

1 月,团队带着便携式诊断仪进驻成昆铁路通信沿线,在关村坝隧道遭遇 "多设备联动故障" 挑战。当系统提示 "区间载波机同步异常",维护员小王按传统经验检查线路,却被老吴拦住:"先看诊断仪的 ' 故障关联图谱 '。" 屏幕上,载波机与电源屏的故障代码呈现规律性闪烁,指向半小时前的蓄电池电压波动。

 

"就像在迷宫里跟着箭头走," 老吴指着诊断仪的流程图,"系统不仅告诉你哪里坏了,还画出了故障传递的路线。" 这次现场验证让团队发现,人工诊断常忽略的 "设备联动效应",正是智能系统的核心优势,他们立即在算法中增加 "关联故障溯源" 模块。

 

五、穿孔机前的参数博弈

 

2 月,诊断系统在东北零下 30c环境测试时出现 "传感器数据漂移",导致 "设备温升" 参数失真。老吴发现,进口温度传感器的零点漂移在低温下放大 5 倍,立即带领技工用国产热敏电阻改装,借鉴 1969 年卫星温控系统的补偿算法,在程序中增加 "环境参数自适应" 功能。"当年我们用国产元件造卫星," 他拍着结满冰霜的诊断仪,"现在用同样的办法让系统适应东北的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