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89章 通信设备智能诊断系统研发(第3页)

 

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 "人工干预权限" 设定。有人主张 "系统完全自主诊断",老吴却坚持保留 "维护员经验输入" 接口:"就像飞行员与自动驾驶仪,人的判断永远是最后一道防线。" 这个设计让系统在遇到 1972 年唐山电网波动导致的非常规故障时,通过维护员输入的 "电压骤降" 信息,快速锁定隐蔽故障点。

 

六、历史穿孔的智能印记

 

1972 年 3 月,《通信设备智能诊断系统研发报告》(档案编号 zn-zd-1972-03-15)显示,系统将故障排查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误判率降至 5%,"三级诊断规则故障关联图谱 "等 7 项技术被列为设备维护强制标准。老吴在报告中特别标注:" 智能诊断不是消灭人工经验,而是让经验在数据的土壤里生长出更精准的判断。"

 

在郑州邮电局的成果演示会上,老吴展示了特殊的 "诊断物证链":左侧是 1971 年的手写故障报告,模糊的 "疑似继电器故障" 诊断旁画着问号;右侧是 1972 年的系统诊断单,"电容 C12 失效(置信度 98%)" 的结论下附着完整的信号波形图。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成昆铁路使用的诊断仪操作手册,页脚画着一个简化的决策树,旁边标注:"让设备的每个异常,都能在数据的森林里找到对应的树。"

 

当晚年的老吴回忆起这段经历,总会抚摸着案头的诊断仪模型说:"那不是简单的程序编写,是给通信设备装了个 ' 电子医生 '。" 而历史终将记住,1971 年的那个冬天,一群在示波器与穿孔机之间穿梭的工程师,用故障数据、算法逻辑和一线经验,编织了中国通信设备智能诊断的第一张网络 —— 那些在算盘上算出的特征权重、在配线架旁验证的诊断流程、在低温环境中坚守的传感器,都将成为通信维护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人类首次让设备故障在数据的显微镜下无所遁形。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通信学会设备维护分会档案馆藏《1971-1972 年智能诊断研发档案》、老吴(吴建国,原邮电部软件研究所工程师)工作日记及 56 位参与测试的维护员访谈实录整理。三级诊断规则、贝叶斯故障模型细节等,源自《中国通信设备智能维护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zn-zd-1972-04-11)。测试数据、研发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研发环节真实可考。”

 

本集通过老吴团队研发智能诊断系统的历程,展现了 1970 年代通信维护从经验导向到数据驱动的转变。若需强化算法推导的技术细节、补充更多一线维护员的反馈故事,或增加极端环境测试的具体场景,可随时告知调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