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93章 国产密码芯片自主架构设计(第2页)

 

二、算盘上的逻辑博弈

 

在设计 "加密算法硬件化" 模块时,团队遭遇 "乘法器效率" 瓶颈。老王在算盘上推演 des 算法的 16 轮迭代,发现传统乘法器需要 24 个时钟周期,而国产电子管计算机的时钟频率仅 1mhz。"就像用独轮车运密码," 他在时序图上画满等待周期,"得给乘法器装个 ' 加速齿轮 '。"

 

小陈借鉴 1964 年 "109 型" 计算机的快速乘法器设计,提出 "模运算流水线架构",将乘法分解为位移和加法组合,每个时钟周期完成 1 位运算。这个源自国产计算机的创新,让单轮加密时间从 24us 降至 8us,而他的设计稿边缘,画满与算盘计算过程对应的逻辑门符号 —— 每个算盘珠子代表一个寄存器状态。

 

三、光刻间的版图暗战

 

2 月,首版芯片版图设计遭遇 "寄生电容干扰"。小陈在显微镜下发现,30u 线宽的总线寄生电容导致信号延迟达 5ns,相当于加密密钥出现 0.5 位偏差。"就像电线太长漏电," 他带着团队用蜂蜡涂抹电路板,这个源自 1962 年对印作战时的抗干扰经验,让寄生电容降低 30%,却在流片时被工艺组否定:"蜂蜡无法通过高温烘焙。"

 

他们转而采用 "叉指电容补偿法",在总线两侧布置对称电容,这个源自古代算筹排列的对称思维,让信号延迟误差控制在 0.1ns 以内。当老王在示波器上看到稳定的加密波形,发现小陈的白大褂袖口已被光刻胶染成绿色 —— 那是连续 72 小时调试版图留下的印记。

 

四、恒温箱里的参数攻坚

 

3 月,芯片样品在 - 40c环境测试中出现逻辑紊乱。小陈盯着恒温箱里的示波器,发现锗晶体管的阈值电压漂移达 0.3v,相当于密钥生成出现 10% 的误码率。"就像人在雪地里冻僵了手," 他想起 1969 年珍宝岛通信设备的加温设计,"得给晶体管穿件 ' 棉袄 '。"

 

团队在芯片封装内嵌入微型加热电阻,借鉴 1965 年卫星温控系统的 pid 算法,将结温稳定在 25c±2c。这个源自航天技术的改进,让芯片在 - 55c~70c环境下稳定运行,而小陈的笔记本里,记满不同温度下的晶体管特性曲线,每页都标注着 "1968 年邢台地震应急设备" 的抗寒经验。

 

五、流片线上的心理博弈

 

1974 年 1 月,首版流片失败 —— 显微镜下可见 12 处光刻缺陷。小陈捧着报废的晶圆,突然想起 1966 年邢台地震时,通信兵用断砖搭建临时天线的场景:"那时候没有完整的器材,现在我们有完整的设计,只是需要更耐心的打磨。" 他带着团队逐帧检查光刻掩膜,发现是曝光机的反光镜存在 0.01° 倾斜,这个微小误差导致关键路径曝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