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93章 国产密码芯片自主架构设计(第3页)

 

在解决 "多层布线短路" 时,他发明 "错层绝缘法":每层金属布线偏移 5u,中间夹着 0.5u 厚的二氧化硅绝缘层,这个源自千层饼结构的灵感,让多层布线的短路率从 40% 降至 5%。当第二版流片成功通过功能测试,团队在实验室用搪瓷缸煮面庆祝,面汤的热气模糊了保密柜上的 "核心技术自主" 标语。

 

六、历史晶圆的架构印记

 

1975 年 3 月,《国产密码芯片自主架构设计报告》(档案编号 xp-jg-1975-03-15)显示,"华密 - 1 型" 芯片架构实现 128 位密钥运算,峰值运算速度达 120k 次 / 秒,等效于 dep-4 芯片的 70% 性能,"模运算流水线错层绝缘布线 "等 9 项技术成为国产芯片的核心专利。小陈在报告中特别标注:" 每个寄存器的位置、每条总线的走向,都是根据国产工艺的 ' 脾气 ' 量身定制。"

 

在上海半导体研究所的成果展上,小陈展示了特殊的 "架构物证链":左侧是首版流片失败的晶圆,表面的光刻缺陷清晰可见;右侧是定型的 "华密 - 1 型" 芯片,陶瓷封装上的 "中国密码" 篆体铭文与内部的锗晶体管阵列相映成趣。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在攻关期间使用的算盘,算珠上的红漆已斑驳,却在每个架构参数的计算中,见证了从无到有的艰难突围。

 

当晚年的小陈抚摸着 "华密 - 1 型" 芯片模型,总会想起实验室的手摇光刻机:"那不是简单的芯片架构,是中国密码人在材料局限中蹚出的路。" 而历史终将记住,1973 年的那个冬天,一群在锗片与算盘之间穿梭的科研人员,用智慧和毅力绘制了国产密码芯片的第一幅架构蓝图 —— 那些在显微镜下修正的晶向、在算盘上算出的时序、在流片线上积累的经验,都将成为芯片发展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人类首次在技术封锁的峭壁上,凿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架构之路。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档案馆藏《1973-1975 年密码芯片研发档案》、小陈(陈景润,原上海半导体研究所芯片架构师)工作日记及 37 位参与研发的工程师、工艺师访谈实录整理。模运算流水线架构、错层绝缘布线细节等,源自《中国密码芯片技术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xp-jg-1975-04-11)。测试数据、设计报告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架构设计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