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密码学人才国际联合培养
卷首语
【画面:1974 年 1 月的北京邮电部国际合作司,45 岁的项目协调员1973 年的《密码学人才培养五年规划》,\"国际联合培养\" 章节被红笔圈注,纸页边缘贴着首批 12 名学员的签证复印件,泛黄的签证章与老张手中的 \"中苏密码学联合培养协议\" 形成时代印记。他的灰布中山装口袋里露出半截 1965 年的《莫斯科大学密码学课程表》译本,翻到 \"数论与代数编码\" 章节,空白处记着学员的专业分配。镜头扫过办公室角落的电传打字机,纸带孔位组成 \"cp\" 的俄文字符,与桌上摆着的、来自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羊皮纸邀请函在晨光中交织。字幕浮现:1974 年初,当密码学前沿研究在国际舞台加速演进,一群夹着外文词典与保密笔记本的中国学者,在红墙与古堡之间架设人才桥梁。老张们用电传码传递培养方案,在航空信封上标注学员的过敏禁忌,于莫斯科的寒冬与爱丁堡的雾霭中编织培养网络 —— 那些被反复核对的课程表、在实验室记录本上的中外文批注、用三种语言书写的安全承诺书,终将在历史的密码学谱系上,成为中国密码人才从 \"本土培养\" 迈向 \"国际锻造\" 的第一组育才坐标。】
1974 年 1 月 10 日,北京首都机场的寒风中,老张盯着手表上的苏联航空时刻表,指针在 \"07:30\" 位置颤动。他手中的牛皮纸袋里,装着 12 份《密码学联合培养安全承诺书》,每份文件的封页都用中、俄、英三种文字写着 \"科学无国界,但密码有祖国\"。\"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史密斯教授,\" 他对即将登机的学员小王耳语,\"当年在延安见过我们的密码专家,他的办公室挂着宝塔山的照片。\"
一、电传机上的培养破冰
根据《1974 年密码学联合培养档案》(档案编号 -py-1974-01-02),老张团队的首项任务是破解 \"跨国培养机制\" 难题。在与苏联科学院的首次视频会议中,俄语翻译突然卡壳,老张直接用 1950 年代留苏时的专业术语接上:\"我们的学员需要参与 ' 卫星通信加密 ' 课题,但必须隐去核心算法。\" 他面前的屏幕上,苏方展示的 \"克拉夫特 - 马尔可夫链\" 模型与国产 \"66 型\" 密码机的寄存器阵列在雪花屏上重叠。
1 月 15 日,首份联合培养方案通过电传机传回:苏方要求学员必修 \"克格勃反窃听技术\",英方则希望参与 \"北约通信加密\" 项目。老张在保密本上画下两条并行线:\"核心算法是红线,应用技术是蓝线,\" 他圈住 \"数论基础代数编码 \"等基础课程,\" 我们送出去的是种子,不是密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