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密码学人才国际联合培养(第2页)
二、莫斯科寒冬的课程博弈
2 月,首批学员抵达莫斯科大学,小王在 \"信息论\" 课堂上发现,教材里的 \"香农公式\" 推导过程被省略关键步骤。他连夜给老张写信,信末用密码学符号画了个问号 —— 那是 1968 年对印作战时的联络暗语。老张收到信后,立即联系在苏联的老同学:\"当年我们在红场讨论密码学时,你说过 ' 公式的灵魂在推导过程 '。\"
两周后,苏方教授在课堂上突然展开泛黄的手稿:\"这是 1948 年香农写给维纳的信,\" 羊皮纸上的公式推导与小王笔记上的空缺完全对应,\"中国学员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对每个字节都充满好奇。\"
三、爱丁堡雾霭的实验攻坚
3 月,在爱丁堡大学的密码实验室,学员小李遭遇 \"量子密钥分发\" 实验瓶颈:单光子探测器的噪声系数比理论值高 3db。他想起老张在送行时说的话:\"1964 年我们用算盘算出原子弹参数,现在用示波器也能驯服量子。\" 于是在实验室熬了三个通宵,用从国内带来的 \"73 型\" 热敏电阻改装探测器,将噪声系数降至理论值。
当史密斯教授看到改装后的设备,指着电路板上的中文元件标号笑了:\"你们的密码机是不是也带着辣椒味?\" 小李没听懂玩笑,却在实验记录本上认真记下:\"国产元件在 - 20c环境下的稳定性优于进口器件。\"
四、航空信封的心理暗战
4 月,老张收到小王从莫斯科寄来的包裹,夹层里藏着张字条:\"苏方要求我参与 ' 克格勃通信加密 ' 项目,怎么办?\" 他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中国驻苏大使馆转交《联合培养备忘录》副本,泛黄的文件第 7 条写着:\"学员可参与基础研究,核心技术研发需中方书面授权。\"
在伦敦的密码学会议上,当英国代表质疑 \"中国学员的研究数据不透明\",老张展示了 1965 年中美华沙谈判时的保密方案:\"我们的学员就像围棋选手,\" 他指着棋盘上的星位,\"可以展示布局思路,但每颗棋子的落子顺序是我们的训练秘密。\"
五、保密柜的坐标定位
5 月,团队在制定 \"归国考核标准\" 时陷入僵局:苏方强调 \"工程实践\",英方注重 \"理论创新\"。老张翻出 1962 年对印作战的密码保障总结:\"当年我们用印度方言编密码,现在需要用国际通用语言讲中国故事。\" 最终确定 \"基础理论 + 应用场景\" 双考核体系,每个学员的论文都需包含 \"中国密码环境适应性\" 章节。
最细腻的关怀在生活细节:老张的笔记本里,记着每个学员的过敏史、饮食习惯,甚至莫斯科学员的棉鞋尺码 —— 那是 1969 年珍宝岛战役时,后勤部门统计战士冬装尺码的方法。当小王在零下 30c收到国内寄来的毛毡鞋垫,发现鞋垫上绣着 \"安全\" 二字的俄文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