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296章 密码学人才国际联合培养(第3页)

 

六、历史信笺的育才印记

 

1975 年 12 月,《密码学联合培养项目报告》(档案编号 -py-1975-12-15)显示,首批学员参与了 \"卫星通信加密量子密钥分发 \"等 7 项前沿课题,发表 12 篇学术论文,其中《基于中国剩余定理的密钥生成算法》被收录进《国际密码学年鉴》。老张在报告中特别标注:\" 每个学员都是流动的密码坐标,他们的笔尖连接着东西方的密码文明。\"

 

在邮电部的归国欢迎会上,老张展示了特殊的 \"育才物证链\":左侧是 1974 年的电传培养方案,纸页边缘的修改痕迹显示 37 次跨国沟通;右侧是学员的实验记录本,中英文批注间夹着莫斯科的桦树落叶与爱丁堡的蓟花标本。中间的玻璃展柜里,保存着他与学员的通信信封,每封信的邮票都精心挑选:寄往苏联的贴十月革命纪念票,寄往英国的贴伊丽莎白二世头像票,而封口处的火漆印,始终是中国古锁的图案。

 

当晚年的老张抚摸着学员赠送的密码学专着,总会想起首都机场的那个清晨:\"我们送出去的不是学员,是密码学的种子。有些种子会在异国开花,但根永远扎在中国的密码土壤里。\" 而历史终将记住,1974 年的那个春天,一群在电传机与实验室之间穿梭的密码人,用跨国界的培养方案和有温度的协调工作,播下了中国密码学人才的首批国际种子 —— 那些在莫斯科课堂上的公式推导、在爱丁堡实验室的元件改装、在航空信封里的安全承诺,都将成为密码教育史上的重要坐标,见证着人类首次让密码人才的成长,跨越了意识形态的边界,在数学与逻辑的世界里,找到了共同的语言。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保密局档案馆藏《1974-1975 年密码学联合培养记录》、老张(张守恒,原邮电部国际合作司项目主管)工作日记及 23 位联合培养学员访谈实录整理。联合培养课程设置、安全承诺细节等,源自《中国密码学人才培养发展史(1960-1970)》(档案编号 -py-1976-01-11)。考核数据、学术成果等,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培养环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