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00章 “一五” 通信成果回顾与展望(第2页)

 

二、自主创新的破茧时刻

 

在 \"自力更生\" 展区,1969 年耐腐蚀涂层试片与 1975 年的抗电磁脉冲装甲形成时空对话。材料专家老吴指着试片上的贝壳粉痕迹:\"当年在舟山群岛,我们把渔民补网的桐油和实验室的环氧树脂混在一起,\" 他的手指划过试片边缘的锯齿状纹理,\"这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是中国材料人第一次相信:海边的沙子能做成防护铠甲。\"

 

更震撼的是 \"66 型\" 电子管计算机复原模型,键盘上的俄文标识已被磨掉,露出底下重新刻制的中文拼音。程序员小李展示着 1964 年的穿孔卡片,\"为了让计算机能处理中文电码,我们在苏联架构里增加了 ' 区位码转换模块 ',\" 卡片边缘的修正液痕迹清晰可见,\"每个字符的编码都是通宵调试的成果。\"

 

三、人才熔炉的淬火记忆

 

\"通信群英\" 展区的照片墙上,1958 年邮电学院首届毕业生合影与 1975 年联合培养学员的留苏合影遥相呼应。老教师老张指着 1959 年的课堂笔记,\"这是我们第一次用《红楼梦》里的 ' 密语 ' 讲密码学,\" 笔记本上 \"黛玉 = 001,宝玉 = 002\" 的编码表旁,画着大观园平面图,\"让学生知道,密码不仅是数字,更是守护信息的文化传承。\"

 

最动人的细节藏在 \"三线建设\" 展柜:1966 年成昆铁路通信建设者的帆布包,夹层里塞着半张《人民日报》,头版 \"独立自主建设通信网\" 的标题旁,用铅笔写着 \"给孩子的信:爸爸在给大山装耳朵\"。当讲解员提起这是牺牲的技术员老王的遗物,展厅里响起轻微的啜泣声。

 

四、服务民生的温暖印记

 

在 \"邮电惠民\" 展区,1953 年的 \"村邮站登记本\" 与 1975 年的农村电商电传机形成温暖呼应。老邮递员老李抚摸着登记本上的煤油灯油渍,\"当年在青海牧区,我们用牦牛驮着电话机,每到一个寨子就挂起邮电红旗,\" 他指着泛黄的登记页,\"牧民的酥油茶在登记本上留下的印子,比任何奖章都珍贵。\"

 

1972 年的 \"适老化改造话机\" 前,退休话务员王阿姨演示着放大 3 倍的拨号盘,\"那时候每天帮老人转接电话,发现他们总把 '4' 和 '1' 看错,\" 她的手指划过拨号盘上的凸点标记,\"我们在每个数字旁刻上盲文,让看不见的老人也能摸出远方的声音。\"

 

五、未来展望的技术长卷

 

展览的压轴是 \"通信未来\" 沙盘,从 1953 年的架空明线到 1975 年的卫星通信,最后定格在 1976 年规划的 \"全国微波通信网\"。总设计师老赵指着沙盘上的秦岭基站模型,\"我们用竹竿和钢丝绳架起的微波站,正在成为全国网络的神经末梢,\" 他的目光扫过旁边的 \"量子通信\" 原理示意图,\"当年苏联专家没教过我们这些,但中国通信人永远在追赶下一个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