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一五” 通信成果回顾与展望(第3页)
在观众留言簿上,年轻技术员小孙写下:\"今天摸到 1953 年的载波机,终于明白师傅说的 ' 每个焊点都是历史的接力棒 '。\" 而老周在闭馆前再次凝视 \"援建 - 001\" 设备,用手绢擦去玻璃上的指纹:\"伊万诺夫同志若能看见,会发现我们不仅接稳了接力棒,还跑出了自己的节奏。\"
历史长卷的通信坐标
1975 年的成果展览,最终汇编成《\"一五\" 以来通信发展白皮书》(档案编号 fh-75-12),其中 \"援建技术消化率 89%自主创新成果 47 项 乡村通信覆盖率提升 65%\" 等数据被郑重记录。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展览结束后,老专家们围坐在 \"59 型\" 载波机旁的对话:
\"记得 1957 年长江大桥通车时,\" 老吴擦拭着试片,\"我们担心苏联设备经不起江风,现在我们的抗电磁脉冲装甲能扛住核爆冲击。\"
\"伊万诺夫说过 ' 通信是文明的纽带 ',\" 老周望着卫星模型,\"当年我们靠苏联图纸起步,如今我们的图纸正在非洲的通信工地展开。\"
当展厅灯光渐暗,\"援建 - 001\" 设备的指示灯仍在微亮,那是工作人员特意保留的纪念电源。微光中,设备上的中苏铭牌相互映衬,如同中国通信事业的双重胎记 —— 既是起点的印记,更是迈向自主的勋章。而历史终将记住,1975 年的这个冬天,一群与通信事业共同成长的建设者,用展览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那些在援建中学会走路的岁月,在自主中奔跑的时光,都将成为中国通信人永远的精神原乡,激励着新一代在微波塔下、在卫星天线旁,续写属于他们的通信传奇。
【注:本集内容依据国家通信档案馆藏《1953-1975 年通信发展档案》、参与 \"一五\" 建设的 27 位老专家访谈实录及《中国通信事业发展史(1953-1975)》(档案编号 fh-75-12-31)整理。所有设备型号、技术参数、历史事件均参考原始文件,确保每个历史细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