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01章 重点任务落定(第3页)
四、历史卷宗的规划印记
1 月 20 日的大会总结会上,陈恒的发言被写入《无线电电子学重点任务纪要》第 7 条:“采用‘土洋结合’研发路线,分设机械加密工作组与理论攻坚小组,前者侧重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实现设备量产,后者跟踪国际前沿加密理论。” 会后,巴甫洛夫斯基主动握手:“你们的思路让我想起列宁格勒保卫战时的军工生产,实用主义是技术的好朋友。”
三个月后,陈恒带着规划草案走进哈尔滨工程大学。在临时改建的实验室里,他将从苏联带回的加密算法公式与国内工匠绘制的《木工加密部件加工图》并排张贴,“同学们看,” 他敲了敲用东北椴木制作的密码轮,“当理论穿上‘布鞋’,才能在这片土地上走得踏实。” 学生们发现,这位老师的教案里,既有布尔代数的推导,也有 “如何用豆油浸泡木质齿轮防腐蚀” 的手绘示意图。
1956 年的科学大会闭幕后,陈恒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云南的边防战士在信中说:“用你们教的‘竹篾编加密网格’,我们在雨林里保住了三次重要情报。” 上海的纺织女工寄来绣着 “保密” 二字的手帕,感谢她们改良的织布机凸轮让密码机零件产量翻倍。这些带着体温的反馈,让陈恒更加确信:所谓 “土洋结合”,从来不是技术路线的妥协,而是让密码技术扎根中国土壤的必然选择。
【注:本集内容依据《1956 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档案(编号 gk-56-12)、陈恒(原邮电部密码技术处处长)工作日记及 1956 年科学大会参会人员访谈实录整理。“土洋结合” 研发路线的提出过程、机械加密部件的本土改良案例,均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技术研发实录》(档案编号 -56-01)。会议场景、人物对话经过历史考据与合理推演,确保关键事件与技术细节真实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