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01章 重点任务落定(第2页)

 

回到房间,陈恒对着招待所的铁皮暖水瓶发愣。1951 年在丹东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通信线路时,他曾用老乡的铜顶针制作过临时接头,这个经历突然浮现:“加密技术不应该是空中楼阁,” 他在规划草案背面写下 “土洋结合” 四个大字,“洋是方向,土是根基。” 窗外的北风卷着雪粒撞击玻璃,与远处传来的《勘探队员之歌》旋律交织,成为这个深夜最特别的伴奏。

 

二、分组讨论的理念碰撞

 

1 月 16 日的 “通信技术发展” 专题会上,苏联顾问巴甫洛夫斯基的观点引发争议:“加密技术必须走全苏式标准化道路,否则无法融入社会主义阵营通信体系。” 陈恒起身时,中山装口袋里的国产机械计算器发出轻微碰撞声,“巴甫洛夫斯基同志,” 他展开从铁道部收集的《宝成铁路通信调研报告》,“秦岭隧道里的潮湿环境让苏联继电器生锈率达 40%,而我们用当地的生漆浸泡工艺将故障率降到 15%。”

 

会场后排,来自上海有线电厂的老技工老王突然插话:“我们厂的师傅们把缝纫机的摆梭改造成密码机的凸轮,” 他举起手中的木质模型,“虽然样子土,但在舟山群岛的盐雾里挺过了三个台风季。” 陈恒注意到巴甫洛夫斯基的表情从质疑转为思索,趁热打铁:“我们建议建立‘双轨研发体系’—— 洋法搞理论攻坚,土法做应用适配,就像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解剖手术结合。”

 

三、深夜案头的方案成型

 

凌晨两点,陈恒的台灯在招待所三楼映出晃动的身影。他对着《1955 年全国工业普查报告》计算数据:全国年产合金钢 12 万吨,仅够制造 2000 台苏联标准的加密机,而同期民兵通信连的设备缺口是 3.7 万台。“必须让有限的钢材用在刀刃上,” 他在规划里新增 “土法技术目录”,从 “竹制密码盘” 到 “陶瓷绝缘件”,每个条目后都标注着对应的地方工业产能。

 

当晨光初现,陈恒在 “技术路线” 章节写下关键段落:“在电子管尚未普及的现阶段,应充分发挥机械加密的本土优势,利用钟表、缝纫机等成熟工业基础实现加密设备量产;同时选派骨干学习苏联量子加密理论,为未来技术升级储备力量。” 钢笔尖在 “土洋结合” 四字上停顿片刻,又补注:“土洋不是对立,是技术落地的两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