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02章 规划背后的考量(第2页)

 

二、彩云之南的实战验证

 

3 月的云南边防,陈恒踩着湿滑的雨林小径,跟随通信兵查看竹制密码网格的使用情况。班长小李演示着用竹篾编织的加密垫板:“雨季湿度超过 90%,” 他掀开覆盖着芭蕉叶的设备,“木壳子霉烂了三次,最后用傣族的竹编工艺解决了防潮问题。” 陈恒注意到垫板边缘刻着的简易加密口诀 —— 那是战士们自己编的记忆法,“这就是最鲜活的‘土法智慧’,” 他对随行的理论组组员说,“我们的规划不能漏掉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创造。”

 

在昆明的座谈会上,来自西双版纳的民兵代表提出:“能不能让密码机像纺车一样,不用电也能工作?” 这个朴素的需求让团队陷入沉思。陈恒想起在苏联看到的电动加密机,转而在笔记本写下:“洋法储备:研究小型手摇发电机与加密模块的耦合效率;土法落地:设计全机械式加密机,适配偏远地区无电环境。”

 

三、黄浦江畔的人才困局

 

回到上海,陈恒在复旦大学遇到了理论派代表李工。这位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来的密码学家,正对着黑板上的 “香农密码理论” 公式发愁:“全国懂信息论的不超过 20 人,” 他敲了敲布满公式的讲稿,“而我们需要同时培养机械加工、材料处理、算法设计三类人才。” 陈恒看着教室后排打瞌睡的学生 —— 他们刚从机械厂抽调来进修,课本上还画着零件草图,“所以我们更需要双轨培养,” 他指着窗外的黄浦江,“让一部分人跟着苏联专家学理论,另一部分跟着老技工学手艺,两条腿走路才能稳当。”

 

在邮电部的内部论证会上,这种分歧达到顶点。当有人提出 “集中资源搞苏联标准设备”,陈恒拍着《1955 年工业普查报告》站起:“全国只有 3 家钢厂能生产合金钢,” 他的手指划过 “年产 12 万吨” 的数字,“如果全部用于仿造苏联设备,连边防部队的缺口都填不满。” 老技工老王接着说:“上海的钟表厂能做 0.1 毫米的齿轮,缝纫机厂能做耐磨的摆梭,” 他举起用国产零件组装的密码机样机,“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一年能造 3 万台土洋结合的设备。”

 

四、北戴河的方案磨合

 

4 月的北戴河,陈恒团队在临时会议室进行最后论证。理论组的小张带来了最新发现:“苏联的量子加密理论需要低温环境,” 他展示着从《苏联无线电》杂志翻译的论文,“但我们的电子管在零下 10c就会失效。” 实战派的老赵则带来好消息:“用豆油浸泡的木质齿轮,在佳木斯的冷库测试了 48 小时,磨损率比预期低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