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02章 规划背后的考量(第3页)

 

陈恒看着墙上的 “技术路线对比表”,左边是 “洋法” 的理论优势,右边是 “土法” 的现实可行性,中间用红线划出 “结合点”:“我们不是要在两者之间选边站,” 他用红笔在中间写下 “双轨并行”,“洋法解决‘能看多远’的问题,土法解决‘能走多稳’的问题。比如在继电器材料上,” 他指着上海送来的生漆涂层报告,“用苏联的金属疲劳理论指导国产涂料研发,这就是最好的结合。”

 

五、历史卷宗的论证印记

 

1956 年 5 月,当《通信加密技术发展规划(修订稿)》摆上邮电部的案头,里面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调研印记:在 “资源平衡” 章节,详细记录着 “利用全国 76 家轻工机械厂产能,年生产机械加密部件 20 万件” 的可行性;在 “人才培养” 部分,明确提出 “选派 15 名骨干赴苏学习理论,同时在各省建立 5 所密码技工速成班” 的双轨计划。

 

陈恒在规划的 “现实考量” 章节写下关键句:“当我们的合金钢产量只有苏联的 1\/50,当我们的密码专业毕业生不足百人,所谓‘土洋结合’,本质是用现实主义的策略实现理想主义的目标 —— 让苏联的加密理论穿上中国的‘布鞋’,让民间的工匠智慧插上理论的‘翅膀’。”

 

三个月后,当第一台 “56 型土洋结合密码机” 在哈尔滨下线,机身上的铭牌写着两行字:正面是 “向苏联专家学习”,背面是 “发扬工匠精神”。陈恒抚摸着用缝纫机摆梭改造的凸轮,想起在云南看到的竹编密码网格 —— 这些看似粗糙的创造,终将成为中国密码技术在工业基础薄弱时期的重要支柱,而背后的调研与论证,早已在历史的卷宗里,写下了 “实事求是” 的注脚。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6 年密码技术规划调研笔记》(档案编号 -56-02)、陈恒工作日记及 1956 年参与调研的 27 位科研人员、技工访谈实录整理。哈尔滨工程大学齿轮试验数据、上海有线电厂转产报告、云南边防密码网格使用情况,均参考原始技术文档与口述历史。人物对话与冲突场景经过历史考据,确保符合 1950 年代技术研发的真实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