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洋为中用实践(第3页)
最终达成的 “双轨转化原则” 写进会议纪要:“理论吸收保留核心算法,设备制造允许材料代用;苏方图纸作为理论参照,本土工艺作为实现路径。” 当巴甫洛夫斯基在纪要上签字时,特意用俄文写下:“中国同志教会我们,技术的生命力在于与土地的结合。”
五、历史译本的转化印记
1956 年 12 月,第一本《苏联密码技术本土化指南》油印成册,里面布满中文化的技术注释:“合金钢→国产 45 号钢 + 表面淬火”“绝缘漆→桐油 + 竹纤维”“精密轴承→自行车滚珠 + 误差补偿算法”。陈恒在序言中写道:“我们翻译的不是图纸,是让苏联的加密理论听懂中国的方言。”
当改良后的 “费奥纳” 密码机样机诞生,机身上的铭牌刻着两行字:正面是俄文 “texhnka длr hapoдa”(为人民的技术),背面是中文 “洋为中用,土洋结合”。在哈尔滨的寒带测试中,这台混合着苏联理论与中国零件的设备,比原版设备多坚持了 12 小时 —— 多出来的时间,正是来自竹篾网格的防潮设计和生漆涂层的抗冻特性。
三个月后,当苏联密码学会收到中方寄去的技术改良报告,随信附上的还有老赵亲手制作的木质密码轮样品。在列宁格勒的实验室里,苏联专家们发现,轮齿间填塞的棉线不仅是防潮层,更形成了独特的机械阻尼,让加密周期的稳定性超过原版设计。这一刻,技术的国界在实践的土壤中悄然消融,而中国密码人终于明白:所谓洋为中用,从来不是邯郸学步,而是让外来的技术种子,在中国的工业土壤里长出带露的新芽。
【注:本集内容依据中苏技术交流档案(编号 jL-56-05)、李工(李默然,留苏密码学家)翻译手稿及巴甫洛夫斯基访谈记录整理。缝纫机摆梭改良、竹篾网格绝缘件等技术转化案例,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中苏密码技术交流实录》(档案编号 zs-56-03)。人物对话与技术辩论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中外技术交流的真实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