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山区通信困境(第2页)
二、盖革计数器的密码转身
材料组的工作台前,小张正在拆解盖革计数器,发现其脉冲信号频率与铀含量呈线性关系。"把放射性数据转化为脉冲频率," 他指着示波器上的波形,"再用我们在 m-209 上学来的齿轮编码,就能实现加密。" 老赵却摇头:"计数器的电池只能撑 2 小时,矿区每天需要传输 8 次数据。" 陈恒突然想起矿场废弃的矿石收音机,"用矿石检波器改装," 他画下电路图,"利用坑道里的杂散电流供电。"
9 月 20 日,首次改装试验在 3 号坑道进行。当盖革计数器的脉冲信号通过矿石检波器转化为电码,老赵用自行车链条制作的继电器接点却因矿尘短路。"就像在面粉堆里开枪," 他拍着沾满铀粉的接点,"得给继电器穿件 ' 防尘衣 '。" 矿工老吴送来的蜂蜡派上用场 —— 将接点浸入融化的蜂蜡,形成的防水层让短路率下降 70%。
三、竹筒网络的加密升级
在半山腰的传信站,陈恒看着矿工用竹筒传递的加密纸条,突然发现竹筒的共振频率可以编码。"把数据转化为敲击节奏," 他在竹筒上刻下不同长度的凹槽,"长凹槽代表 1,短凹槽代表 0,就像用摩尔斯电码敲竹筒。" 李工立即联想到在 m-209 上学到的质数加密周期,"用 13 节竹筒对应 13 个加密档位," 他在算盘上算出组合数,"每个矿井分配不同的凹槽组合。"
这个土法加密系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环境噪声,暴雨和矿车轰鸣会掩盖敲击声。陈恒带着团队在竹筒内部加装矿石粉末制成的振动传感器,"就像给竹筒装了对耳朵," 他展示着嵌在竹筒壁的矿石晶体,"能把振动信号转化为可视的粉末跳动。"
四、油灯下的算法突围
矿部的保密室里,李工在算盘上推演加密算法,发现传统的齿轮加密在无电环境中难以实现。"改用机械计数器," 他想起从敌人那里缴获的密码机零件,"用矿石收音机的调谐旋钮设定密钥,每个旋钮对应一个质数齿轮。" 老赵则带着技工组用矿车辐条制作计数器齿轮,"辐条淬火后硬度够," 他敲着加工中的齿轮,"比我们在平潭岛用的木质齿轮耐磨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