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11章 山区通信困境(第3页)
当第一台 "竹筒 - 盖革加密装置" 组装完成,陈恒在坑道深处进行测试。盖革计数器的脉冲信号通过竹筒网络传输,经过 13 个加密节点后,放射性数据的准确率从 60% 提升至 92%。"缺点是传输速度慢," 小张看着秒表,"但至少能赶在马帮之前把数据送出去。"
五、历史坑道的通信印记
1958 年 10 月,当《山区铀矿通信解决方案》提交给地质部,里面附着 37 份竹筒加密记录、12 张盖革计数器改装图纸和 27 页算盘推演的算法手稿。核心技术方案写道:"在无电、高湿、多尘的极端环境中,利用放射性检测设备的脉冲信号,结合传统竹筒传信的物理介质,实现数据的加密传输 —— 这是密码技术与矿山环境的特殊联姻。"
矿部的陈列柜里,那台用竹筒、盖革计数器和矿车辐条制成的加密装置静静陈列,竹筒表面的凹槽编码与盖革计数器的金属外壳形成独特的技术共生。矿工们发现,这套设备不仅能传输数据,其发出的规律性敲击声,还成为坑道里的安全信号 —— 当敲击节奏出现异常,意味着可能有塌方风险。
“注:本集内容依据地质部《1958 年铀矿通信技术档案》(档案编号 dz-58-11)、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攻关的 23 位矿工、技术人员访谈实录整理。盖革计数器改装细节、竹筒加密原理,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特殊环境通信技术实录》(档案编号 tx-58-06)。设备测试数据、算法推演过程经过历史技术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山区通信的土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