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艰难改装过程(第2页)
二、加密算法的算盘推演
保密室的黑板上,李工用粉笔写下的加密公式被雨水洇湿三次。传统的质数齿轮加密需要 17x23x31 的组合,但改装后的计数器只能提供 13 个密钥档位,"相当于把三锁头密码改成两锁头," 他盯着算盘上的 13 颗算珠,"必须引入动态偏移量。" 陈恒建议用矿工记录的矿石湿度数据:"每天清晨的湿度变化是天然的密钥种子," 他指着《矿坑水文日志》,"就像给密码机上了把 ' 水密码锁 '。"
9 月 25 日的算法测试中,小张发现加密后的数据在传输中出现周期性乱码,追溯源头竟是盖革计数器的脉冲间隔存在 0.2 秒的机械误差。"这误差和矿车经过时的振动频率一致," 陈恒贴着坑道壁感受矿车的震动,"得做振动补偿。" 老赵立刻想到用柳条编织的安全帽:"把安全帽的柳条纤维做成减震垫," 他剥下安全帽的内衬,"比苏联的橡胶垫更适应潮湿环境。"
三、环境绞杀的绝地反击
最致命的威胁来自坑道的电磁干扰。当矿灯的电流波动与盖革计数器的脉冲信号叠加,示波器上的波形变成难以分辨的杂波。李工在《电磁环境分析报告》中记录:"矿灯开启时,信号失真率达 37%,相当于密码被泼了盆墨水。" 陈恒带着团队在矿灯电路中串联竹炭电阻 —— 这是从矿工烤火的竹炭堆得到的灵感,"竹炭的电阻率能吸收高频干扰," 他展示着用竹筒烧制的炭棒,"就像给信号修了条防波堤。"
9 月 27 日,当改装后的计数器在暴雨中运行,新的问题出现了:竹筒通信站的敲击信号被雨声掩盖。陈恒盯着被雨水打湿的竹筒,突然发现雨滴在竹筒表面的振动频率具有规律性:"把雨声转化为同步信号," 他在竹筒上刻下不同深度的凹槽,"大雨对应密钥偏移 + 3,中雨 + 2,小雨 + 1,无雨 0。" 这个将恶劣环境转化为加密要素的创想,让李工迅速完善了算法模型。
四、密钥设定的跨界融合
密钥转盘的加工堪称微型机械奇迹。老赵用矿场的废钢锯条制作了 0.1 毫米的刻刀,在计数器外壳刻下 13 个密钥档位,每个档位对应不同的电阻值。"比在 m-209 上刻字难十倍," 他展示着磨秃的五把刻刀,"钢壳比木质齿轮硬三倍。" 陈恒则引入矿工的罗盘定位法:"每个矿井的方位角对应不同的密钥初始值," 他指着矿区地形图,"就像用山脉走向给密码上栓。"
当所有元件初步适配,首次全系统联调在 5 号坑道进行。小张抱着盖革计数器爬了三个小时山路,到达接收端时,竹筒壁的凹槽编码因湿度膨胀导致密钥错位。"得给竹筒做脱水处理," 陈恒想起故宫修复的古画防潮技术,"用矿灯烤三天,再刷层蜂蜡,就像给竹筒穿件防潮衣。" 这个工序让竹筒的胀缩率从 8% 降至 2%,密钥错位率同步下降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