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13章 艰难改装过程(第3页)

 

五、历史焊点的攻坚印记

 

1958 年 10 月 1 日,当 "盖革 - 58 型简易密码机" 进行最终测试,陈恒团队已在坑道里熬了 12 个通宵。老赵的工作服上布满焊渣烧出的小洞,李工的计算尺刻度被矿尘磨得模糊,小张的笔记本里夹着 37 张作废的脉冲波形图。但当盖革计数器对准铀矿石,脉冲信号经过 13 个加密节点后,接收端准确还原出 "铀 - 235 含量 3.9%" 的清晰数据,所有人沉默片刻,老赵突然用矿灯敲了敲计数器外壳,发出清脆的金属鸣响 —— 这是山区里最质朴的庆功曲。

 

在《改装难题攻克记录》中,陈恒详细记载了 17 处关键技术节点,其中 8 处解决方案来自矿工的日常经验:用柳条纤维做绝缘层、竹炭吸收电磁干扰、石膏粉稳定电阻湿度…… 这些带着泥土气的智慧,让进口设备的精密原理与山区的粗陋条件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对接。而在设备调试期间,团队累计磨坏 12 把扁铲、消耗 20 公斤蜂蜡、记录了 3000 组矿尘颗粒数据,这些数字背后,是密码人用毅力和智慧在岩壁上凿出的技术通道。

 

矿部的技术档案里,至今保存着陈恒在改装期间写的便签:"每颗焊点都是汗水的结晶,每个误差都是进步的台阶。当我们在继电器上裹蜂蜡时,不是向困难妥协,而是让密码技术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这句话,连同那台布满焊痕的密码机,共同成为 1950 年代中国技术攻坚的微观缩影 —— 在资源的荒原上,智慧与毅力永远是最锋利的开垦工具。

 

“注:本集内容依据地质部《1958 年铀矿通信改装难题记录》(档案编号 dz-58-13)、陈恒工作日记及参与改装的 21 位技术人员、矿工访谈实录整理。竹炭电阻制作工艺、柳条纤维绝缘处理等细节,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山区通信技术攻坚实录》(档案编号 sj-58-08)。设备改装中的材料数据、环境参数均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50 年代特殊环境下的技术攻坚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