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20章 阶段性成果展示

卷首语

 

“画面:1960 年 3 月的北京邮电部礼堂,舞台幕布上投影着 “60 型微型密码机” 的 3d 拆解图,齿轮组与电子管的结构细节在聚光灯下清晰可见。38 岁的陈恒握着布满修改痕迹的演讲稿,指节因用力而发白。礼堂后排,来自总参的侦察兵代表擦拭着望远镜,地质部的矿区技术员摩挲着茶岭矿带回的竹筒,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舞台中央覆盖着红绸的展示台。字幕浮现:当实验室的图纸化作手中的设备,一场承载着无数心血的成果展示即将拉开帷幕。这里不仅有技术的亮相,更有来自实战一线的期待与审视。那些反复打磨的齿轮、经过千百次调试的电路,将在众人的目光下接受检验,为密码技术的未来铺展新的道路 —— 这不仅是阶段性成果的呈现,更是中国密码人向更高目标进发的起点。”

 

1960 年 3 月 15 日清晨,北京邮电部礼堂的大门缓缓打开,老赵踮着脚调整礼堂顶部的聚光灯,灯泡的光晕里漂浮着细密的灰尘。28 岁的小张抱着最后一箱设备调试工具匆匆跑过,额头上沁出的汗珠滴落在礼堂的水泥地面上。陈恒站在后台,第三次检查西装口袋里的演讲稿,泛黄的纸页边缘被手指磨得起了毛边,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用红蓝铅笔写下的修改意见。

 

一、成果展示的台前幕后

 

礼堂前厅的展示区,“60 型微型密码机” 被放置在玻璃展柜中,桦木与铝片复合的外壳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总参侦察兵王排长俯身贴近展柜,手指轻轻划过设备背面的竹筒纹:“这纹路摸着就像老家的竹席,” 他转头对身旁的陈恒笑道,“藏在背包里,敌人怕是以为我们背着个竹制饭盒。” 地质部的技术员老李则掏出随身携带的盖革计数器,对比着设备大小:“比我们在茶岭矿用的机器小了整整一圈,背着它下坑道,腰杆子都能挺直些。”

 

后台的设备调试区却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电子工程师小张的额头布满汗珠,手中的示波器显示着不稳定的波形:“陈处长,环形布局的电子管在高负荷运行时,信号干扰比预期高 12%。” 老赵二话不说,从工具包里掏出一小盒蜂蜡石墨涂层,“上次在盐雾舱测试管用,这次给电子管接点再抹一层。” 两人蹲在展柜旁,借着应急灯的光线小心翼翼地操作,仿佛在修补一件珍贵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