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阶段性成果展示(第2页)
二、技术答辩的思维碰撞
上午十点,成果汇报正式开始。陈恒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幕布缓缓升起,露出 “跨领域融合与设备小型化” 的技术路线图。“我们将机械加密的可靠性与电子技术的灵活性结合,” 他拿起微型密码机的拆解模型,“通过三维嵌套布局,在 145x98x48 的空间内实现了加密强度提升 30%。” 台下的苏联专家巴甫洛夫斯基推了推眼镜,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
提问环节,来自中科院的数学家突然举手:“群论算法在微型设备中的计算效率如何保证?” 李工立即起身,算盘珠子在手中翻飞:“我们采用分层计算策略,机械齿轮处理基础置换,电子管负责快速校验,经实测,密钥生成时间缩短至 0.8 秒。” 话音未落,总参通信处的老技术员站起身:“在敌后潮湿环境中,蜂蜡涂层的耐用性是否经过长期验证?” 老赵举起在盐雾舱测试 72 小时的齿轮样品:“这齿轮表面只有轻微氧化,比美军同类设备多出 24 小时的工作时间。”
三、实战视角的严苛审视
下午的实地模拟测试将气氛推向高潮。礼堂一侧搭建的 “坑道场景” 里,侦察兵小李背着微型密码机在模拟岩壁间攀爬,设备的桦木外壳与岩壁摩擦发出细微声响。“重量轻了,动作都利索不少,” 他喘着气报告,“但密钥转盘在剧烈晃动时偶尔卡顿。” 陈恒立即记录下来,转头对老赵说:“得给转盘加个弹簧阻尼装置。”
在 “电磁干扰模拟区”,物理学家小陈启动干扰发生器,示波器上的信号曲线剧烈波动。小张紧张地盯着设备,当看到加密信号依然稳定输出时,激动地握紧拳头:“蜂蜡石墨涂层和环形布局的屏蔽效果比预期好!” 但矿区代表却提出新问题:“设备在零下 30c环境重启时,电子管预热时间过长,这在紧急通信中很致命。”
四、反馈改进的迭代升级
成果展示结束后,陈恒团队收到厚厚的意见汇总表。总参要求增加 “盲操作模式”,方便侦察兵在黑暗中使用;中科院建议优化群论算法的冗余校验;矿区则希望进一步降低设备功耗。“这些意见不是批评,是下一段征程的路线图。” 陈恒在总结会上对团队说,目光扫过布满血丝却依然坚定的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