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电者青灯轻剑斩黄泉

第321章 培养体系构建(第3页)

 

邮电部的《人才培养实录》显示,首批学员中,15 人参与了 "61 型" 密码机的研发,7 人成为地方矿区的技术骨干,3 人赴苏深造时携带的 "蜂蜡绝缘技术",被苏联密码学会列为跨学科研究案例。而在学员们的笔记本里,除了公式和图纸,还记着老赵的口头禅:"齿轮要像战友一样熟悉,每个齿纹都是会说话的密码。"

 

六、培养体系的历史注脚

 

1961 年,当陈恒团队带着学员参与西南三线建设,新的密码技术培训班已初具规模:增设了 "特殊环境通信" 专业,编写了首套《土洋结合密码技术教材》,建立了包含 12 个实战场景的实训基地。这种 "理论 - 实践 - 实战" 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后来成为中国密码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

 

陈恒在 1960 年的工作总结中写道:"培养人才不是雕琢美玉,而是锻造合金钢 —— 让矿山的坚韧、学府的智慧、战场的敏锐在同一个熔炉里熔炼。当我们的学员既能用算盘推导群论公式,又能用竹篾编织加密网络,中国密码技术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这句话,连同那些在实训中磨坏的工具、在课堂上迸发的思维火花,共同成为中国密码人才培养体系的最初基石,为后续几十年的技术腾飞储备了最宝贵的火种。

 

“注:本集内容依据邮电部《1960 年密码人才培养档案》(档案编号 rL-60-21)、陈恒工作日记及首批 37 名学员访谈实录整理。双导师制细节、野外实训内容,参考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1950-1960 年密码技术人才培养实录》(档案编号 py-60-16)。课堂场景、人物对话经过历史考据,真实还原 1960 年代密码人才培养体系从无到有的建构过程。”